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汤饼会的意思、汤饼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汤饼会的解释

旧俗寿辰及小孩出生第三天或满月、周岁时举行的庆贺宴会。因备有象征长寿的汤面,故名。《金史·忠义传四·毕资伦》:“提控 王禄 汤饼会,军中宴饮, 宋 龟山 统制 时青 乘隙袭破 泗州 西城。” 元 张翥 《最高楼·为山村仇先生寿》词:“愿年年,汤饼会,乐情亲。”《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转眼间,又是满月,少不得做汤饼会,众乡绅亲友,齐来庆贺。”《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今之热汤儿麵,即古之‘汤饼’也。所以如今小儿洗三下麵,古谓之‘汤饼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过得两天, 撤儿 满月,开了个汤饼会,宴会了一天,来客倒也不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汤饼会是中国古代生育礼俗中的重要仪式,特指为新生儿举办的庆生宴会。这一名称源自宴会中必备的主食"汤饼",即经水煮的片状或条状面食,宋代《猗觉寮杂记》记载"唐人生子多设汤饼",可见其与生育礼仪的紧密关联。

从礼仪流程观察,汤饼会主要包含三个时间节点:新生儿三朝(出生第三日)设"洗三宴",满月行"弥月之敬",周岁办"晬盘会",《梦粱录》载南宋临安城"生子满月则外婆家送彩缎、珠翠等物,谓之'洗儿会'",其中汤饼是必备宴品。这种面食承载着特殊寓意,《新唐书·王皇后传》记载"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邪",以面条象征长寿,寄托对婴孩健康成长的祈愿。

明清时期该习俗逐渐融入其他庆生仪轨,清代《燕京岁时记》仍保留"四月用不落荚(粽子)为汤饼会"的记载,但实际已与端午食俗相融合。现代方言学研究显示,在晋中、关中等地仍存"吃三日面""过十二晌"等遗俗,可视为古代汤饼会的文化孑遗。

网络扩展解释

“汤饼会”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词汇,其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和历史文献:

  1. 主要含义(传统习俗)
    指旧时在寿辰、婴儿出生第三天(三朝)、满月或周岁时举办的庆贺宴会。宴会中必备象征长寿的汤面(即“汤饼”),故得名。例如:

    • 《金史》记载“提控王禄汤饼会”指军中庆贺宴会;
    • 《初刻拍案惊奇》提到“满月做汤饼会”是民间常见习俗。
  2. 次要含义(特殊典故)
    提到该词曾用于形容虚伪的交际场合,源自明代官员杨士奇被以清汤和饼款待的故事,暗讽表面节俭实则敷衍。但此用法在多数文献中较为罕见。

  3. 文化延伸
    “汤饼”即面条的古代称谓,因面条形似绳索(寓意“长命”),故汤饼会寄托了对新生儿或寿星的长寿祝愿。

需根据上下文判断词义。在传统文献和多数语境中,“汤饼会”主要指庆贺宴席,而讽刺性含义仅见于个别典故。

别人正在浏览...

辩类哺餟才数插手牀席出卖蹙趋打躬作揖打掠倒薤登闉递杀都漫蕃祉覆命干白高轨槀葬棍棍鹤使蕙草毁誉参半护理家俱结集解罗净水吉言军卒空搆块块厉然漫演蜜浆靡拉拍掌评头论脚劈泻青箬企拟燃犀僧録司蜃炭神缘设上时育硕量説破贪食偷空土建洼涔湾泊忘战必危翫寇香菌先天咸同校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