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人的六种美德。《书·皋陶谟》:“日严祗敬六德,亮采有邦。”按,“六德”即“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彊而义”中的六种。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虞 夏 文章,则有 皋陶 六德。” 明 唐顺之 《廷试策一道》:“ 禹 曰:‘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分之以三德、六德,皆以广知人之旨也。”
(2).古代使臣的六项守则。《国语·鲁语下》:“《皇皇者华》,君教使臣曰‘每怀靡及’,諏、谋、度、询,必咨於周。敢不拜教。臣闻之曰:‘怀和为每怀,咨才为諏,咨事为谋,咨义为度,咨亲为询,忠信为周。’君貺使臣以大礼,重之以六德,敢不重拜。” 韦昭 注:“六德,谓諏也,谋也,度也,询也,咨也,周也。”
(3). 周 大司徒教民的六项道德标准。《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清 姚鼐 《乾隆庚寅科湖南乡试策问》之一:“昔 箕子 言五事,《周礼》言六德, 孔子 四教:文、行、忠、信而已。”
(4).兵家之六德:礼、仁、信、义、勇、智。《司马法·仁本》:“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不穷不能而哀怜伤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争义不争利,是以明其义也。又能舍服,是以明其勇也。知终知始,是以明其智也。六德以时合教,以为民纪之道也。”
“六德”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复合概念,其含义随历史语境变化而演变,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阐释:
古代伦理范畴
先秦典籍《周礼·地官·大司徒》将“六德”定义为“知、仁、圣、义、忠、和”,此为周代教化民众的核心道德准则。其中,“知”指明辨是非,“仁”为爱人,“圣”通晓天道,“义”循理而行,“忠”诚心尽责,“和”协调万物。此体系体现了儒家伦理对社会秩序与个人修养的双重规范。
古代官职选拔标准
《周礼·天官·小宰》记载,官员考核需具备“六德”,即“廉、善、能、敬、正、法”,分别对应廉洁奉公、仁善亲民、政务能力、恪守职责、公正无私、遵纪守法。这一标准成为后世官僚制度的重要参考。
现代语义延伸
当代《汉语大词典》补充其引申义,指代“具备六种美德之人”,常用于赞誉品德高尚者。在文化研究中,“六德”亦被视作中华传统德目体系的代表性组合。
参考来源
关于“六德”的含义,不同历史文献和学派体系中有多种解释,以下是综合整理:
核心内容
根据《尚书·皋陶谟》记载,“六德”最初源于“九德”的简化,通常指代六种基础美德。不同文献对其具体内容存在差异:
教育标准
《周礼·地官》提到周代大司徒以“六德”教化民众,具体为知、仁、圣、义、忠、和。
兵家六德
见于《司马法·仁本》,强调军事伦理:礼、仁、信、义、勇、智。
举例:战争中需遵守“成列而鼓”(双方列阵后开战)以体现“信”,限制追击距离以彰显“礼”。
使臣守则
《国语·鲁语下》提出使臣六项准则:諏(咨询)、谋(谋划)、度(考量)、询(商议)、咨(请教)、周(周全),称为“六德”。
以上内容综合自《尚书》《周礼》等典籍及权威词典释义,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阅相关古籍原文或学术研究资料。
阿莽拜官拔救鉢授不倸不误间不自聊财校出处殊途储吏淳和爨烟大黄对视独说髣像烦几幡伞肥遯鸣高風母副神经改行从善干戈载戢干基箇处躬亲贵同恒品后碑宦囊礛磻饺饵洁泠军条兰质蕙心蛮俚米黄色慕远挠直为曲粘滑滂敷前帆青睛绕梁遏云荣昌肉鞍三陔设变世界大同悚慨潭沲狧狧铁板外遇乌桓香岛香末綫缕仙人箓小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