赍志的意思、赍志的詳細解釋
赍志的解釋
亦作“賷志”。懷抱着志願。 唐 黃滔 《祭崔補阙文》:“賫志殁地,其痛何如?” 明 張景 《飛丸記·盟尋泉石》:“還有一等兔死狗烹,銜寃賷志,如 漢 代 韓 彭 。” 林基路 《囚徒歌》:“但見憂國傷時之士,赍志含憤赴刑場。”
齎志:謂懷抱着志願。 南朝 梁 江淹 《恨賦》:“齎志沒地,長懷無已。” 宋 晁補之 《蔡州叔父金部挽辭》之一:“清世急賢千載事,白頭齎志一州麾。” 清 萬邦榮 《偶感》詩:“ 卧龍 思復 漢 ,齎志何曾申。”
詞語分解
- 赍的解釋 赍 (賫) ī 懷抱着,帶着:赍恨。赍持(拿着)。赍志而沒(?)(志未遂而死去)。 把東西送給别人:赍發(資助)。赍賞。赍盜糧(把糧食送給盜賊,喻幫助敵人做壞事)。 旅行的人攜帶衣食等物:“行者赍,居
- 志的解釋 志 ì 意向:志願。志氣。志趣(志向和興趣)。志士(有堅決意志和高尚節操的人)。志學。 記,記在心裡:志喜。志哀。永志不忘。 記號:标志。 記載的文字:雜志。志怪(記載怪異的事)。 稱輕重,量長短、多
網絡擴展解釋
“赍志”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ī zhì,其核心含義為懷抱着志願卻未能實現,常帶有遺憾或悲壯的情感色彩。以下從多個角度解析該詞:
一、基本釋義
- 核心意義:指心懷志向或抱負,但因客觀原因未能達成,多用于描述人生理想未竟的境況。例如“赍志而殁”(懷抱志願離世)或“赍志以終”(志願未完成而終老)。
二、結構與詞源
- 單字解析:
- 赍(jī):古義為“攜帶、懷抱”,如《周禮》中“赍盜糧”即指攜帶糧食。
- 志(zhì):指志向、抱負。
- 組合含義:二字結合後,強調“心懷志願卻未能付諸實踐或實現”。
三、文獻用例
- 南朝梁·江淹《恨賦》:“齎志沒地,長懷無已。” 描述志向未酬的遺憾。
- 宋代晁補之詩句:“白頭齎志一州麾。” 表達年老仍未能實現抱負的無奈。
- 近代林基路《囚徒歌》:“赍志含憤赴刑場。” 體現革命者為理想犧牲的悲壯。
四、近義詞與用法
- 近義詞:抱憾終身、壯志未酬、含恨而終。
- 區别:“赍志”更強調“未完成志願”的客觀結果,而非主觀情感(如“含恨”側重怨恨,“抱憾”側重遺憾)。
- 常見搭配: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表達,如“赍志以殁”“赍志而終”。
五、現代使用場景
- 文學創作:描述曆史人物或虛構角色的未竟理想。
- 悼念語境:用于追思逝者時,強調其生前的抱負與遺憾。
- 成語擴展:衍生出“赍志沒地”“赍志而殁”等固定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恨賦》或宋代詩詞等古典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赍志的意思
赍志(jī zhì)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堅定的志向和決心。
拆分部首和筆畫
赍字由“走”部和“至”部組成,其中“走”是左邊的部首,表示“行走”,“至”是右邊的部首,表示“到達”。赍字共有8個筆畫。
來源
赍字最早出現于《說文解字》一書中,書中解釋為“行耳目所至”。意思是在行走過程中,目睹到的景物和聽到的聲音都被記錄下來,體現了作者堅定的志向和決心。
繁體
繁體字“赍”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赍字的寫法與現在相比略有不同。主要區别在于結構上的變化,古時的字形更加複雜,筆劃更多。不過,字的含義和詞性沒有發生變化。
例句
1. 他以赍志行事,決心要取得成功。
2. 她一直懷揣着赍志,努力追求自己的夢想。
組詞
1. 赍德(jī dé):堅定的品德和道德追求。
2. 赍行(jī xíng):堅定的行動和決心實現目标。
近義詞
1. 毅志(yì zhì):指堅強的意志和決心。
2. 志向(zhì xiàng):指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反義詞
放棄(fàng qì):指放棄對于目标、志向或決心的堅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