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评定。论定高低。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引》:“第诸家外古今文人学士单词片藻,品騭尚繁,并欲类从,虑多遗漏,或貽誚於大方。”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读书敏求记>校本》:“《四库提要》深讥 遵王 编次无法,品騭多讹。”
“品骘”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指对事物或人物进行评定、论定等级或价值,常用于学术、文学等领域的评价。例如: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中提到“品骘尚繁”,指对古今文人作品的评定繁多()。
该词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文献,现代汉语中较少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是否适用。
提示:以上信息综合了多个网络释义,但因词义生僻,建议参考权威辞书或结合古籍原文进一步确认。
品骘是一个汉字词语,由部首“牜”和“单人部首”组成。其中,部首“牜”代表了动物,而“单人部首”则代表了人。在拆分笔画方面,品骘有12个笔画。
品骘这个词的来源比较晚,出现在明朝的《字林广记》中。在繁体字中,品骘的写法仍然是“品骘”,没有太大变化。
在古代,品骘的写法与现代有些不同。古代将“牜”写成“⺧”,而将“单人部首”写成了“囗”。因此,古代的品骘写作“⺧囗”。
1. 他对于美食有着很高的品骘,对每一道菜都能品味出其中的细节。
2. 这家餐厅的服务员受过专业培训,他们的品骘非常出色。
1. 品种:指同一类物品中的不同类别或种类。
2. 骘纬:古代军阵中纵向的一行,也用来形容事物的良好状态或秩序。
1. 品尝:指品味、尝试尝试食物或其他物品。
2. 鉴赏:指对于艺术品或其他事物进行欣赏、评价。
1. 随便:指漫无目的、没有选择或不加思索。
2. 粗鲁:指言行不礼貌、缺乏教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