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拨,调遣。 元 无名氏 《隔江斗智》第二折:“三将军随着贫道,早晚自有拨调的去处。”
拨调(bō diào)是一个汉语动词,指对物资、资金、人员等进行调配、分派的行为,强调从整体或上级资源中划拨并安排到特定用途或地方。其核心含义包含“分配”与“调动”两层动作,多用于正式或官方语境。
调配资源
指将物资、款项、人力等从原有储备或上级单位中分出,定向转移至所需之处。例如:“政府拨调专项资金用于灾后重建。”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分派任务
延伸指对任务、职责的分配与调度。如:“指挥部拨调部分人员支援前线。”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二字组合强化了“从既有资源中划出并重新安排”的动态过程。
行政与政策领域
常见于公文、政策文件,如“拨调粮食储备”“拨调医疗物资”。体现资源分配的权威性与目的性。
来源:《公文写作规范》人民出版社
历史与文学语境
古典文献中多用于描述人力、军需的调度,如《明史》载:“拨调边军戍守要隘。”
来源:《二十四史全译》中华书局
来源:《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各级预算支出应当根据年度预算拨调。”
来源:中国人大网(npc.gov.cn)法律条文库
“拨调”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bō diào,其核心含义为分拨、调遣,主要用于描述对资源、人员或事务的分配与调度。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由“拨”和“调”两字组成: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或正式语境中,指对军队、物资、人员的分配与管理。例如:
元·无名氏《隔江斗智》:“三将军随着贫道,早晚自有拨调的去处。”
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拨调”,更多以“调拨”“调配”替代,但仍可在历史文献或特定公文中见到。例如:“拨调物资支援灾区”可理解为“调拨物资”。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用法,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
百忧谤讦葆力编廛别籍异财冰斧蝉嫣陈贺楚氛储皇打呃道庿大舌头地球椭球陡趄都厅端妍独白督并伏虎降龙附灵斧资含洪豪骏河公互郎惑变佳良郊次饥火烧肠警节金沙窘蹶讵肯客家话駃题嬾版老火连理盘陵遽笼臿论集庙祫磨螘凭验普教清省七损八伤缺行躯干骨撒谷豆擅价试诗贴靠托铎文梓遐济鲜緑笑比河清息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