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觊觎的意思、觊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觊觎的解释

[covet;cast greedy eyes on;harbour aggressive designs against;long for;pretend to] 非分的希望或企图

宜绝横拜,以塞觊觎之端。——《后汉书·杨秉传》

详细解释

非分的希望或企图。《左传·桓公二年》:“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覬覦。” 杜预 注:“下不冀望上位。”《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宗庙乏祀,社稷无位;羣凶覬覦,分裂诸夏。”《旧唐书·崔元略传》:“时 刘栖楚 自为京兆尹,有覬覦相位之意。” 清 魏源 《庐山王文成公纪功碑歌》:“ 明 季中叶患尾大,爪牙覬覦强宗盟。”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 中国 者, 中国 人之 中国 ……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覬覦者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觊觎(jì yú)是汉语中一个具有负面情感色彩的动词,其核心含义指向非分地企图占有不属于自己的事物。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释义,该词可从以下四个维度解析:

  1. 本义溯源

    《说文解字》记载“觊,幸也”“觎,欲也”,二字连用最早见于《左传·桓公二年》的“庶民弗信,弗堪是觊”,原指怀着侥幸心理企图获得超出本分的事物。现代《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非分地希望或企图获取”,强调行为的不正当性。

  2. 引申义与语境

    在当代用法中,《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指出该词多用于贬义语境,描述对权力、地位、财富等珍贵资源的暗中垂涎,例如“觊觎他人财产”“觊觎公司决策权”等场景。

  3. 近义词辨析

    相较于“渴望”“向往”等中性词,“觊觎”特指带有侵占意图的隐秘欲望;与“贪图”相比,其语义更侧重未付诸行动的潜在威胁性,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所述“觊为窥伺,觎为欲得,合指暗藏祸心之念”。

  4. 语法特征

    该词多作谓语,后接名词性宾语,常见于“觊觎+抽象事物”的搭配结构,如《新华成语词典》例证“强邻觊觎疆土”“佞臣觊觎神器”等用法。

网络扩展解释

“觊觎”是一个汉语词语,读作jì yú(注意“觊”为第四声,“觎”为第二声,常被误读为 jī yú 或 qù yú)。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核心词义:指对不属于自己的事物产生非分的企图或渴望,带有贬义色彩。

    • 例如:觊觎他人财产、觊觎皇位、觊觎领土等。
  2. 延伸内涵:

    • 贪图:强调以不正当手段谋求利益(如“觊觎已久”);
    • 野心:常用于描述权力、地位等重大目标的非分企图(如“觊觎中原”)。

二、词源与用法

  1. 字词拆解:

    • 觊(jì):本义为“希望得到”,《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幸也”,含侥幸心理;
    • 觎(yú):意为“非分的希望”,《左传》中已有使用(如“下无觊觎”)。
  2. 古籍例证:

    • 柳宗元《童区寄传》:“父兄鬻卖,以觊其利。”
    • 刘禹锡《上杜司徒书》:“觊乎异日,得夷平民。”
  3. 现代用法:

    • 作动词,多用于书面语(如“觊觎之心”“垂涎觊觎”);
    • 常见于描述政治、经济、情感等领域的非分企图。

三、近义词与辨析

词语 区别 例句
垂涎 侧重贪婪渴望,未必涉及行动 垂涎美食
贪图 强调主动追求,范围更广 贪图享乐
觊望 书面色彩更浓,与“觊觎”基本同义 觊望权位(古文用法)

四、常见错误


五、例句参考

  1. 晋王杨广觊觎太子之位多年,终发动政变(历史事件描述);
  2. 邻国对这片资源丰富的海域早有觊觎(国际关系语境);
  3. 他觊觎同事的科研成果,暗中剽窃(道德批判场景)。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用例或拓展词组(如“窥觊”“睥睨觊觎”),可参考《左传》《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玉腴板刀徧赞彩色摄影茶色诚身尘土瞅空儿愁坐楚屈待敌当头一棒撢啧索隐稻雁斗纸牌怫怒管辂果如所料顾愆古甎叫嘑轿马鸡卜解粘去缚旌褒腈纶蹐滞餽粮丽册黎元洪丽章萌隶绵连民胞物与抹灰莫是逆波配舂鹏鼇飘风暴雨平贷谦虚锹镢军清立清籞上当上和下睦蛇灰蚓线水灯蚟孙枉问亡形挽圈圈蓊蘙无双亭夏腊献丑嫺习晓光媟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