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雪。 明 夏完淳 《自浦城入越》诗:“或如汪洋波,含崖带天石,积霙断长冈,皓皓姿千尺。” 清 厉鹗 《正月四日雪霁游天竺寺》诗之三:“松閒见积霙,皎然若栖鹤。”
“积霙”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ī yīng,其核心含义指积雪,多用于文学作品中描绘冬季或寒冷场景。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积霙”由“积”(堆积)和“霙”(雪花)组合而成,字面意为“堆积的雪花”,引申为长时间积累的雪 或深厚的雪层。例如,清代厉鹗诗中“松閒见积霙”即描写松树间覆盖的积雪景象。
文学引用
相关词汇扩展
与“积霙”结构类似的词包括“积冱”(jī hù,指凝结、冻结),但二者含义不同:“积霙”侧重雪的堆积,而“积冱”更强调寒冷导致的凝固状态。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多见于古典诗文或特定文学创作中,需结合语境理解其意境。
积霙(jī yīng)是一个汉字词语,由“积”和“霙”两个字组成。下面将为您介绍其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等相关信息。
积(jī)的拆分部首是禾(hé),它由五个笔画组成。 霙(yīng)的拆分部首是雨(yǔ),它由十一个笔画组成。
积霙这个词的来源较为明确,其中,“积”表示积累、聚集,“霙”指的是寒冷天气中落下的露水结成的白霜。积霙因此表示冷天里积聚的露水结成的霜。 在繁体字中,“积”和“霙”的形状与简体字大致相同,只是书写时图形稍微有些差别。
在古代汉字书写形式中,积和霙的形状与现代略有不同,但整体意义相同。古代的汉字形状较为繁复,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简化为现代常用的形式。
1. 冬天的清晨,草地上铺满了积霙。 2. 路上结了一层薄薄的积霙,小心行走。 3. 霜降之后,枯叶上的积霙如同银白的粉末。
积霙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形成新的词组,如积霙滑道、积霙冰、积霙刀等。
积霙的近义词可以是结霜或白露,它们都指代寒冷天气中由露水形成的霜。 反义词可以是融化或融霜,表示霜化或者解冻的过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