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和雇的意思、和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和雇的解释

同“ 和雇 ”。《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九年》:“﹝三月﹞甲申, 金 主諭户部:‘今岁行幸 山后 所须,并不得取之民间;即所用人夫,并以官钱和僱。’”


古代官府出价雇用人力。 唐 魏徵 《十渐疏》:“杂匠之徒,下日悉留和雇;正兵之辈,上番多别驱使。” 宋 苏辙 《论雇河夫不便札子》:“兼访闻 河 上人夫亦自难得,名为和雇,实多抑配。”《元史·世祖纪十三》:“近制,和雇、和买不及军家,今一切与民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和雇”是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中的特殊概念,指官府通过协商支付报酬的形式雇佣民力或物资,区别于强制性的徭役征调。该制度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后逐渐成为宋元时期重要的财政手段。

从词义结构分析,“和”字强调双方平等协商的契约关系,“雇”则指有偿使用劳动力或资源的行为。据《唐六典》记载,和雇需遵循“市价为准,两厢情愿”的原则,主要用于官办工程、运输等领域。

该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存在双重性:一方面具有减少民怨、调节劳动力的进步意义;另一方面常因官吏腐败演变为变相摊派,明代丘濬在《大学衍义补》中批判其“名为和雇,实同科敛”的异化现象。现代汉语中,“和雇”作为历史术语保留在专业研究领域,常与“和籴”“和买”等制度并列讨论。

网络扩展解释

“和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府雇佣制度,其含义和特点可综合历史文献及权威资料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和雇”指古代官府以支付报酬的形式雇用民间人力或工匠,主要用于劳役、工程等官方需求。该制度在唐宋时期较为常见,名义上强调双方自愿协商(“和”),但实际操作中常带有强制性。

二、历史特点

  1. 名义与实际的差异
    虽称为“和雇”(即双方议价雇佣),但宋代苏辙指出“名为和雇,实多抑配”,说明官府常以低价强制征用劳力,存在名实不符的现象。

  2. 应用范围
    主要用于大型工程或特殊项目,如唐代魏徵提及的“杂匠之徒,下日悉留和雇”,指官府在工匠非服役期继续雇佣其劳作;元代文献也记载“和雇、和买不及军家”,表明制度覆盖民户。

三、现代引申义(需注意区分)

现代非学术语境中,偶见将“和雇”拆解为“和谐雇佣”,强调合作共赢的雇佣关系。但此解释缺乏历史依据,属于现代人对词语的再解读。

四、相关概念

建议进一步查阅《续资治通鉴》《十渐疏》等原始文献,或参考权威历史词典获取更详细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安国富民北京人别壄不知颠倒猜斥谄交蝉纹朝真抽盘床公床婆,床公床母出官垂手而得唇不离腮胆薪丢人现眼斗抟断识督府匪颁肥塉风议附及负信归师掴榻寒衾皇告萑蒲画押筋书孔雀舞冷天流落风尘镂月裁云緑毛幺凤梅君山绵里铁命快囊楮脑颏涅字疈辜奇花异草屈期入舍筮日市政手掌心孰计愬苦疏嫌死相龆齿倜傥退然卫生带文明脚乌集霞路谐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