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捆扎起来的柴木,一捆薪柴。《诗·王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薪。”《汉书·朱买臣传》:“﹝ 买臣 ﹞常刈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 明 刘基 《郁离子·天地之盗》:“一朝而屋坏,臣恐束薪不足以支之也。” 清 朱鹤龄 《广志》诗:“兰艾同荣,望秋则槁。虽在束薪,终是芳草。”
(2).比喻男女成婚。《诗·唐风·绸缪》:“绸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马瑞辰 通释:“诗人多以薪喻婚姻……此《诗》‘束薪’、‘束芻’、‘束楚’,《传》谓‘以喻男女待礼而成’是也。”
(3).捆柴。 唐 皮日休 《樵子》诗:“束薪白云湿,负担春日暮。” 宋 陆游 《园中晚饭示儿子》诗:“涧底束薪供晚爨,街头糴米续晨舂。”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甄后》:“乃束薪爇火,抛阶下。瞬息烟蔽房屋,对面相失。”
“束薪”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捆扎成束的柴火。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本义:捆扎成束的柴火 这是“束薪”最基础、最直接的含义。
二、引申义与象征意义 在古代文献,尤其是《诗经》中,“束薪”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
三、文化意义 “束薪”一词承载着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信息。柴薪是重要的生活资料,“束薪”体现了古人对燃料的获取、管理和利用方式。其在《诗经》中的象征性使用,则反映了古人对婚姻这一重要社会关系的认知和诗意表达,成为后世文学和文化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意象。
“束薪”的基本词义是捆扎成束的柴火,是古代重要的生活物资。在《诗经》等经典文献中,它被赋予了象征婚姻结合的特定文化内涵,成为理解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学意象的一个重要词汇。
“束薪”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具有多重含义,主要分为以下三方面:
捆扎的柴木
指将柴草捆成一束,作为燃料使用。例如《诗经·王风·扬之水》中的“扬之水,不流束薪”,以及陆游《园中晚饭示儿子》的“涧底束薪供晚爨”,均描绘了捆柴的场景。
捆柴的动作
作为动词使用时,表示捆柴的行为。如唐代皮日休的诗句“束薪白云湿,负担春日暮”,描述了樵夫捆柴劳作的画面。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句或古籍出处,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榜楚饱飏辩通裱匠兵舞藏锋敛锷谗毁丞史成式川涂盗心电荷耦合器件店帐帝食豆萁相煎断球耳雨扶乩浮蒸给犒公启怪咤寒浸浸喝喽喽泓汯画虎刻鹄轘裂诲化斛觫靖享就歼旧僚开秩牢栈了劣绵绵缗缗牧儿判辞丕运铺张浪费桥阁起伙青衲娆恼人材出众软润箬下酒蛇钻的窟窿蛇知道书馆儿水泵水分水火不相容偷金屯否魏王大瓠乌拉尔河仙席纤悉显异笑不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