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高大的山冈。《列子·汤问》:“帝感其诚,命 夸娥氏 二子负二山,一厝 朔 东,一厝 雍 南。自此, 冀 之南、 汉 之阴,无陇断焉。”参见“ 垄断 ”。
“陇断”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略有差异,以下是综合多部权威词典的详细解释:
字面本义
指高大的山冈或陡峭的田岗。此意出自《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的典故:“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意为移山后不再有高山阻隔。
引申比喻
后引申为“两地隔绝交通,无法往来”,如陇山(今陕西、甘肃交界山脉)地势险要,隔绝中原与西北的联系。
文学语境
常用于描述地形阻隔或强调沟通困难,例如:“群山陇断,信息闭塞。”
注意区分
需与“垄断”区分,后者为经济学概念,与“陇断”无直接关联。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列子》原文或《汉典》《国语辞典》等工具书。
《陇断》是一个成语,指的是陇山的划分线,也用来比喻国家的疆界被划分的现象。
《陇断》的拆分部首为阝(阜),笔画为12画。
《陇断》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中的“穷千里目”指的就是眺望远方,而“更上一层楼”则指的是再上一层楼继续观望。后来,人们将此诗中的“一层楼”引申为“陇断”,意味着突破困难,勇往直前。
《陇断》的繁体字为「隴斷」。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变化,以《陇断》为例,古时候的写法为「陇斷」。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敢于挑战困难,决心要突破一切的陇断。
- 陇山:指陇山山脉。
- 断航:指风浪大或疫情等原因导致航线中断。
- 界断:指国家或地区边界的划分。
- 界限:指事物之间的分界线。
- 界线:指区分两地、两国或两个具体范围的线。
- 划分:指将整体区域或事物按照特定标准分成若干部分。
- 通畅:指事物之间或区域之间连通无阻。
- 连接:指连接两个或更多事物或区域的行为或状态。
- 接壤:指两个地区或边界紧密相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