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失意貌;惆怅貌。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潘岳<述哀>》:“拊衿悼寂寞,怳然若有失。”《南史·任昉传》:“时 琅邪 王融 有才儁,自谓无对当时,见 昉 之文,怳然自失。” 宋 张炎 《解连环·孤雁》词:“ 楚 江空晚,悵离羣万里,怳然惊散。” 夏承焘 注:“怳然,状惆悵。”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翩翩》:“生方怳然神夺,顿觉袍袴无温,自顾所服,悉成秋叶。”
(2).好像;仿佛。 宋 苏辙 《次韵文氏外孙骥以其祖父与可学士书卷还谢悰学士》:“明窗展卷清泪滴,怳然似与故人语。” 明 方孝孺 《答王仲缙书》:“其后,若 汉 之 黄宪 ,言论之存者,无片简焉,当时莫不自以为弗及,至於读其传者,犹怳然想见其为人。”
(3).象声词。《吕氏春秋·自知》:“ 范氏 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负而走,则鐘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鐘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怳然”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多写作“恍然”,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失意、惆怅的样子
该义项常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如《楚辞·少司命》中“临风怳兮浩歌”,描述怅然若失的状态。宋代玉《登徒子好色赋》亦用“怳若有望而不来”表现心神不宁的意境。
猛然、忽然
表示突然醒悟或受惊,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恍惊起而长嗟”,朱熹《中庸章句序》提到“一旦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领”。
仿佛、好像
用于比喻或虚指,如《红楼梦》中“人影儿一恍”的描写,以及现代汉语中“恍如隔世”的用法。也提到其“好像;仿佛”的释义。
注意:“怳”是“恍”的异体字,现代汉语中多用“恍然”。该词多用于文学语境,日常口语较少使用。
怳然(huǎng rán)是一个汉字词语,由部首心组成,共13个笔画。它源于古时候的汉字写法。
幌然
忄/爿 + 兄 = 怳
他听到好消息后,怳然为之兴奋不已。
怳然若失(形容因意外情况而迷失方向)
怳然无措(形容因惊讶或慌乱而不知所措)
懵懂(形容对事物缺乏了解,迷茫)
困惑(形容因为不理解或不明白而感到迷茫)
清醒(形容思维敏捷,头脑清晰)
明确(形容明确,不含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