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服劳役。《后汉书·刘平传》:“政有恩惠,百姓怀感,人或增貲就赋,或减年从役。”
(2).谓赴任官事。 唐 杜甫 《奉送二十三舅录事之摄郴州》诗:“ 郴州 颇凉冷,橘井尚凄清。从役何蛮貊,居官志在行。”役,一本作“ 事 ”。
(3).指奴仆。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王知古》:“保母请 知古 脱服以休,既解麻6*衣,而皂袍见。保母誚曰:‘岂有逢掖之士,而服从役之衣耶?’”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从役汉语 快速查询。
根据多个来源的综合分析,“从役”一词在汉语中有以下三层含义:
指被征召从事体力劳动或军事服务。该用法最早见于《后汉书·刘平传》的记载:“政有恩惠,百姓怀感,人或增貲就赋,或减年从役。”
▲ 此处的“减年从役”指百姓因感激官员仁政,主动缩短年龄限制去服役,反映古代徭役制度的特点。
特指官员赴任履职。唐代杜甫《奉送二十三舅录事之摄郴州》诗句“从役何蛮貊,居官志在行”即用此意,强调为官者需克服偏远地区的艰苦环境,体现古代文人的仕途观。
唐代皇甫枚《三水小牍》中记载,当王知古穿着皂袍(仆役服饰)时,被保母讥讽:“岂有逢掖之士,而服从役之衣耶?” 此处“从役”借服饰特征代指仆役身份。
“役”甲骨文象人持武器(殳)之形,本义为戍守边疆()。后衍生出三层含义:
建议需要查阅古籍原文的读者,可访问查字典(来源1)或《汉语辞海》(来源6)获取更详尽的例句解析。
从役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接受别人的安排和命令,从事某种职业或工作。通常用来形容对上级的服从和顺从。
从役的部首是从,笔画数为4。
从役是由从和役两个字组成,从原本的意思是跟随,役指的是服从,履行义务。合在一起就表示跟随着,服从执行任务或工作。
从役没有繁体字,只有简体字。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从役的写法与现代基本一致,只是在字形上略有差别。
他始终从役于他人,毫不出言反抗。
从根从严、役使、追役、役夫等。
服侍、顺从、遵从、听命等。
抗命、反抗、违抗、不从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