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儒学,儒家经学。 晋 潘岳 《夏侯常侍诔》:“其在于 汉 ,迈勋惟 婴 ,思弘儒业,小大双名。”《南史·儒林传论》:“当 天监 之际,时主方崇儒业,如 崔严 何伏 之徒,前后互见升宠。”
(2).谓读书应举之业。 明 李东阳 《明故封大中大夫梁公墓志铭》:“乡有识者……皆遣子弟就儒业,多至若干人。” 清 吴敏树 《程日新先生家传》:“子孙繁盛,多能继儒业者。”
(3).以儒学为业。《宋史·胡颖传》:“復从兄学弓马,母不许,曰:‘汝家世儒业,不可復尔也。’”
"儒业"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指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学术体系及其实践活动。根据《汉语大词典》的定义,儒业特指"儒学传承与研习之业",其内涵可从四个维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儒业最初指代儒家经典的学习与传播,包含《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的研读和注疏,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体系。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汉代确立"独尊儒术"后,儒业成为知识分子的核心修习内容。
二、历史沿革
宋代理学家朱熹提出"儒业即天理之学",将儒业从经典注释扩展至宇宙规律的探索。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使儒业与仕途紧密结合,《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官方指定教材,形成"学而优则仕"的社会通道。
三、社会影响
据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考证,儒业在传统社会承担着教育启蒙、伦理规范、文化传承三重功能,其核心价值渗透于宗法制度、礼仪规范、书院教育等领域。
四、现代延伸
当代学者杜维明提出"儒业新诠",认为其包含对儒家思想创造性转化的学术研究,以及"仁义礼智信"价值观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实践应用。
参考来源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章太炎. 国故论衡[M]. 商务印书馆, 2010.
朱熹. 朱子语类[M]. 中华书局, 1986.
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 三联书店, 2001.
余英时. 士与中国文化[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杜维明. 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儒业”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以上内容综合了多个权威来源的释义及用例,如需进一步查阅,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平台。
爆炭不厌其烦嗤点道爱倒想德车雕耗雕虎蠹劳顿戢渡引洑洄咈逆福休辅助单位狗吠不惊国冠海埏合婚候骑火味讲治郊歌矫情饰行脚丫朝天赍用卡路苛尅瞌睡鬼款襟临池例外率薄卯金猫鱼怒骂磞硠千克峤外齐洁清产核资清新俊逸情用卿宰去任上替下陵善熟素地孙竹嗉子太微螳拒它年贪狯探身田犬透底嵬眼澒耳文驷闲不容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