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仆役;仆人。《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虽宫人隶役,皆加恩借。”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打春》:“隶役舁芒神土牛,导以鼓乐,至府署前,陈於綵棚。”
(2).谓从事役事。 宋 洪迈 《夷坚甲志·祝大伯》:“或盛夏暴烈日中,冬覆冰上,皆不寒暑,而隶役如故。 桂氏 之人皆敬事之,呼为 祝仙人 。”
“隶役”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仆役或仆人
指身份低微、被使唤的劳动者,常见于古代社会。例如《后汉书》记载“宫人隶役,皆加恩借”,描述宫廷中从事杂役的下人。
从事劳役的行为
强调“服役”的动作,如宋代《夷坚甲志》提到“隶役如故”,指持续承担劳役任务。
隶(lì)
役(yì)
历史场景
清代《燕京岁时记》描述“隶役舁芒神土牛”,指衙役抬春牛道具的仪式。
身份特征
古代“隶役”多与底层劳动相关,如宫廷杂工、衙门差役等,社会地位较低。
该词现代使用较少,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后汉书》等来源。
《隶役》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以奴仆身份从事家庭或职业服务的人,受主人或雇主支配和控制的人。
《隶役》的拆分部首为隶(lì)和役(yì),隶的笔画数为9画,役的笔画数为5画。
《隶役》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宗伯·周官》:“民有隶役,首人皆书以告。”这里的隶役指的是受隶属关系的奴隶。后来,《隶役》逐渐成为一个通用词,用来指代受任何形式支配和控制的人。
《隶役》的繁体字为隸役。
古时候,隶役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主要的变化是在字形上,如“役”字的形状可能有所差异。
1. 她是一个富豪家的隶役,每天要为主人服务。
2. 那些受主人欺压的隶役终于起来反抗。
隶属、隶书、隶书体、役使、役立
奴隶、劳工、仆人、雇员
主人、雇主、上级、解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