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民隶的意思、民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民隶的解释

指平民。《三国志·魏志·邓艾传》:“ 艾 有功勋,受罪不逃刑,而子孙为民隶,朕常愍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民隶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深度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平民与奴隶,泛指被统治的底层民众。以下从权威词典及文献角度进行详细阐释:

一、核心释义

《汉语大词典》明确释义为:“民隶”指平民和奴隶,合称代指社会中被奴役、被统治的阶层。该词强调身份的低微与从属性,常见于先秦至秦汉文献,反映古代社会的等级结构。

二、词源与构词解析

  1. “民”:

    甲骨文象形为“目被刺状”,本义指被刺盲一目沦为奴隶者(《说文解字》),后引申为庶民、百姓。

  2. “隶”:

    金文从“又”(手)持“尾”,表抓捕罪人,本义为奴隶、仆役(《说文解字·隶部》)。

    二字复合后,“民隶”强化了被支配的底层群体这一概念,涵盖自由民中的贫贱者与丧失人身自由的奴隶。

三、历史语境与文献例证

《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其中“隶”处于等级末端,与“民”共同构成被统治基础。后世如《汉书》亦用“民隶”泛指受压迫的民众,如“使天下黎元咸安家乐业,不苦逾时之役,不患苛暴之政,不疾酷烈之吏”(虽未直用“民隶”,但所指群体一致)。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说文解字》(许慎,中华书局校注本)
  3. 《左传译注》(中华书局)
  4.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侯外庐,人民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民隶”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一、基本释义

“民隶”指平民或普通百姓,常用于古代文献中描述非贵族阶层的群体。该词由“民”与“隶”组成:

二、文献例证

《三国志·魏志·邓艾传》记载:“艾有功勋,受罪不逃刑,而子孙为民隶,朕常愍之。”此处“民隶”指邓艾后代失去贵族身份,沦为平民。

三、词义辨析

四、使用建议

若需引用此词,建议参考权威古籍或专业词典(如汉典),并注意其在具体语境中的细微差别。例如,唐代以前文献中“民隶”可能更侧重身份归属,宋代后可能带有贬义色彩。

别人正在浏览...

葆羽笔花生不羞见裁覆参透柴市敞平弛旷尺题冲谧出名出意东坡居士断霞陔养嗝嗝功干过关斩将孤山鹤还款户侧畿兵矜赏进引寄声揪撦跨火溃军劳劳亭牢骚满腹理疗龙蛇之诗麻命民意测验纳履决踵南阳三葛年关凭高披披藉藉批凿碛北榷易院三败之辱扫清森茂奢糜侁仕深微识用瘦健受责水浮子水乌他顺慈痠痛图籍无风作浪乌昧草限米信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