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撮的意思、抄撮的详细解释
抄撮的解释
(1).摘录。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 孔颖达 疏引 汉 刘向 《别录》:“ 左丘明 授 曾申 , 申 授 吴起 , 起 授其子 期 , 期 授 楚 人 鐸椒 , 鐸椒 作‘抄撮’八卷,授 虞卿 , 虞卿 作‘抄撮’九卷,授 荀卿 。”《三国志·魏志·曹爽传》“ 范 当 等皆伏诛”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范 尝抄撮《汉书》中诸杂事,自以意斟酌之,名曰《世要论》。” 唐 刘知几 《史通·探颐》:“又 荀氏 著书,抄撮 班 史。” 清 黄宗羲 《姚江逸诗序》:“盖科举抄撮之学,陷溺人心,谁復以此不急之务,交相劝勉。”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 北平 之所谓学者,所下的是抄撮功夫居多。”
(2).微细。 北齐 刘昼 《新论·从化》:“故权衡虽正,不能无毫釐之差;钧石虽平,不能无抄撮之较。”
词语分解
- 抄的解释 抄 ā 誊写,照原文写:抄本。抄写。抄袭。传抄。 搜查而没收:抄没(?)。抄家。抄斩。 走简捷的路:抄近。抄小道。包抄。 同“绰”。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 撮的解释 撮 ō 聚起,多指用簸箕状的器具铲起东西:撮成一堆。撮土。撮合。 取,摘取:撮要。 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撮药。 中国市制容量单位,一升的千分之一。 量词:一撮米。 撮东西用的器具:撮子。撮箕。 撮
专业解析
"抄撮"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动词和名词两种用法,其核心含义围绕“摘录”与“汇集”展开,具体释义如下:
-
动词:摘录,抄写汇集
- 释义: 指从书籍、文章或其他文字材料中选取部分内容进行抄写、摘录,并将这些片段汇集起来。强调的是有选择性地摘抄和整理。
- 例句参考: “他读书时习惯将精彩段落抄撮下来,以备日后查阅。” / “这篇报告主要是抄撮了多篇论文的研究结论。”
- 来源依据: 此释义是“抄撮”最核心和常用的含义,被权威汉语词典广泛收录。例如,《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将其解释为“摘录;抄录”。《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虽未单列“抄撮”词条,但其构成语素“抄”(誊写)和“撮”(摘取;聚集)的含义组合清晰指向此义项。
-
动词:概括,汇总整理
- 释义: 在摘录的基础上,引申为对庞杂的内容进行概括、归纳和整理,使之简明扼要。
- 例句参考: “请将会议讨论的要点抄撮成一份简报。”
- 来源依据: 此义项由核心义项引申而来,体现了从“摘录片段”到“整合信息”的过程。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在解释相关词汇时,体现了“撮”有“聚合、总括”之意,支持此引申义的理解。
-
名词:摘录汇集而成的文字
- 释义: 指通过摘录、抄写汇集而成的文字材料或短篇作品。
- 例句参考: “这本小册子是他多年读书的抄撮。”
- 来源依据: 动词用法自然衍生出名物化的名词用法,指代动作产生的结果。《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在解释类似词汇结构时,体现了这种由动转名的常见规律。
“抄撮”的核心在于选择性摘取和汇集整理。作为动词,主要指摘录抄写并汇集,或引申为概括汇总;作为名词,指摘录汇集而成的文字材料。其使用体现了对信息进行提炼和整合的过程。
网络扩展解释
“抄撮”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一、基本含义
-
摘录、摘要
指对文献或内容进行选择性整理,常见于古籍记载。例如《三国志》注引《魏略》提到范晔“抄撮《汉书》中诸杂事”,即摘录重要内容编纂成书。
-
微小、细微
古代作为计量单位(“抄”为千分之一升,“撮”为十分之一抄),比喻极其微小的事物。北齐刘昼在《刘子·从化》中提到“不能无抄撮之较”,即强调细节的精密性。
二、引申义
- 挑剔、斤斤计较(成语用法)
现代引申为对他人缺点过度苛责,含贬义。例如“抄撮之人常因小事争执”,形容过分计较细节的态度。
使用提示
- 古籍中多指“摘录”或“微细”,如《别录》《史通》等文献用例。
- 现代语境下需根据上下文区分,建议优先参考权威词典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阿倾暴熭北雁表异躃步必力簿伐产房长短说吃交传致胶初等小学春气促席黛蓝打顐斗夫惇史反人番役罚誓郛郭庚暑欢蹦乱跳荒土慧觉胡掳忙乱夹日家训精朗酒人卷须军灋腊醖蜡烛花撩惹蚂蚱车子名儒南极洲弄玉蒲线惬适曲中生而知之爽伉爽心豁目梳头死直眺瞩停节透心凉投注唾手而得汍波王屋违心侮剧香兰素鲜浄先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