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吏政的意思、吏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吏政的解释

(1).官吏的政绩。《宋书·裴松之传》:“今使兼散骑常侍 渝 等申令四方,周行郡邑……观察吏政,访求民隐,旌举操行,存问所疾。”

(2).犹政事。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二十:“ 美孺 资和易,与人言如恐伤之。至临吏政,是非毅然不可夺,君子人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吏政,作为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指与官吏、官员相关的政务、管理制度或政治事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 字义构成与基本含义:

    • “吏”:指古代官府中的小官或差役,后泛指官员、官吏。
    • “政”:指政治、政务、政事。
    • “吏政”:二字结合,直接指向官吏的政务活动、管理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它强调的是围绕官员的选拔、任用、考核、监督、行为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治理效果等一系列事务。
  2. 历史语境中的具体指向:

    • 在中国古代政治语境中,“吏政”常特指国家对于官吏队伍的管理制度,即“吏治”。这包括:
      • 选官制度:如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如何选拔官吏。
      • 考核与监察制度:如何评价官吏的政绩、德行,如何进行监督和奖惩(如考课、监察御史制度)。
      • 任用与升迁制度:官吏的职位分配、品级升降规则。
      • 俸禄与待遇:官吏的薪俸、福利等规定。
      • 行为规范与纪律:对官吏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等要求及相应的约束机制。
    • 因此,“整顿吏政”即意味着改革和完善官吏管理制度,以澄清吏治、提高行政效率、遏制腐败。
  3. 现代延伸与关联:

    • 虽然“吏政”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如古代,但其核心概念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可对应于公务员制度、干部管理制度或公共人事行政。讨论现代国家的公务员选拔、考核、廉政建设等问题,在广义上仍可视为“吏政”范畴的延伸。
    • 它也常与“吏治”一词紧密联系甚至互换使用,都强调官吏的管理及其施政成效。良好的吏政/吏治被认为是国家治理有效、社会稳定的关键。
  4. 文化关联词:

    • 吏治:与吏政含义高度重叠,常指官吏治事的成绩或对官吏的管理工作。
    • 官制:指官员的体制、制度,是吏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 铨选:指量才授官,选拔官吏,是吏政的核心环节之一。
    • 考课:考核官吏的政绩。
    • 监察:对官吏行为的监督检察。

“吏政”是一个源于中国古代、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词汇,主要指国家关于官吏的选拔、任用、管理、考核、监督以及相关行为规范等一系列制度与政务活动的总和。其核心在于如何有效地管理官吏队伍,以实现良好的治理(吏治)。在现代语境下,其概念可延伸至公务员管理体系。

来源参考: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 对“吏”、“政”及复合词含义的权威解释。
  2.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提供“吏治”等相关词条的释义,阐释其与古代政治制度的关系。
  3.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相关文献 - 如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等著作,深入探讨了包括吏政(吏治)在内的古代官僚体系运作。

网络扩展解释

“吏政”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一、基本含义

  1. 官吏的政绩
    指官员在任职期间的治理成效,包括民生、司法、行政等方面的表现。例如《宋书·裴松之传》提到“观察吏政”,即通过巡视考察官员的执政成果。

  2. 政务的统称
    广义上泛指官员的职责与日常行政事务。宋代邵伯温在《闻见前录》中记载“临吏政,是非毅然不可夺”,强调官员处理政务时需坚持原则。

二、使用场景

三、例句参考

此词现代使用较少,主要见于历史研究或特定语境中。如需更全面的古籍用例,可参考《宋书》《闻见前录》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保障房波陇苍猝册谥羼入产业链尘视斥免丑漏传衣钵翠龙答理丁税丁银都察院对局風采风卷残云風類瀵泉负声刚肠嫉恶高干大格外工业国钩膺贺黄梅黑虎呼兰鞬櫜监斋警畏九光履酪素礧碕蠡壳六陵龙髯攀泣蛮溪梅卤扭缠清静无为轻勇日省山磴审势石尉衰竭水溲说千道万损兵折将铁板红泪录望乡台宛折晩市窝心气汙僞像片陷入僵局潟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