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观执事者之一。主管斋醮诸事。 唐 卢照邻 《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上座,监斋某等,并流迴左映,策地景於丹田;浩气中升,养天倪於紫室。”《封神演义》第七五回:“位在监斋成神道, 一气 仙名旧有声。” 清 梁章鉅 《称谓录·监斋》:“每观观主一人,上座一人,监斋一人,共摄众事。”
(2).见“ 监斋使者 ”。
监斋,道教神职称谓,指监督斋醮科仪的神灵或道官,具有宗教仪轨与民俗信仰的双重含义。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阐释:
职能定位
监斋源于道教斋醮制度,最早见于《云笈七签》,指监督道士持戒修斋的神灵,后演变为道观中专职监督斋醮仪式的执事人员。其职责包括确保供品洁净、仪轨合规,并惩戒违规行为,与佛教“监院”职能有部分相似性。
神格演变
据《道藏·太上三洞神咒》记载,监斋使者被视为灶神的道教化形象,融合了古代“灶君司命”的民间信仰。在《封神演义》等文学作品中,监斋神被赋予“监察人间善恶”的职能,进一步强化其神圣性。
仪式象征
道教典籍《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箓立成仪》规定,监斋需在设坛时立于灶位,象征“火德炼形”,代表斋醮仪式中“以火净秽”的宗教意涵。部分道观至今保留“监斋堂”,供奉红面持斧神像,体现其护法属性。
文化衍生
民俗中监斋信仰与腊月二十三“祭灶”习俗结合,如《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民间“以酒果祀监斋,祈言语谨慎”,反映出该神职对世俗生活的道德约束作用。
参考资料
“监斋”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主要含义如下:
基本定义
指道观中的执事者之一,主管斋醮(道教祭祀仪式)相关事务。这一角色在唐代文献中已有记载,例如唐代卢照邻的碑文中提到“监斋”与观主、上座共同管理道观事务。
职能与地位
负责监督宗教仪式的准备工作,确保流程规范,例如检查供品、场地布置等。清代学者梁章鉅的《称谓录》也提到“监斋”是道观管理层的核心成员之一。
相关延伸
部分文献提到“监斋使者”,可能指道教中负责监督斋戒的神灵或护法,如《封神演义》中提及监斋使者成神的典故。
少数低权威性来源提到“监斋”作为成语,指宴会前检查场地准备情况的主持人(拼音标注为“jiān cái”),但这一用法未见于高权威文献,可能是对词义的误解或混淆。
“监斋”的核心含义与道教职位相关,读音为jiān zhāi。若需进一步了解“监斋使者”或相关宗教仪轨,可参考《封神演义》或道教典籍。
哀匏版纳参较操铅常侍长饰騬马踌伫川室蹿蹦存品待时而动二形蜚黄腾达风告抚篆皋禽歌风台狗苟瓜战姑且呵难横眉合照还东山郊垧迦提唧唧嘎嘎羁苦锦标赛遽宁跼影来世不可待冷局冷露两仪另巍巍霿雺明赏不费驽蹄蓬门筚户贫门破镜敲尖翘首以待省识甚且至于塘池跳读挑三拨四铜符推倒望屋而食危邦威裁卫星通信文蛾霞烂仙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