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春秋 晋 统帅三军的六卿。《左传·襄公二五年》:“自六正、五吏、三十帅、三军之大夫、百官之正长、师旅及处守者,皆有赂。” 杜预 注:“三军之六卿。” 孔颖达 疏:“三军将佐有六,与六正数同,故以六正为六卿也。”
(2).臣子对国君之六种正当的品行。 汉 刘向 《说苑·臣术》:“故人臣之行,有六正六邪,行六正则荣,犯六邪则辱……何谓六正六邪?六正者,一曰萌芽未动,形兆未见,昭然独见存亡之几,得失之要,预禁乎不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处,天下称孝焉,如此者圣臣也。二曰虚心尽意,进善通道,勉主以礼义,论主以长策,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功成事立,归善於君,不敢独伐其劳,如此者良臣也。三曰卑身贱体,夙兴夜寐,进贤不解,数称於往古之行事,以厉主意,庶几有益,以安国家社稷宗庙,如此者忠臣也。四曰明察幽见成败,早防而救之,引而復之,塞其间,絶其源,转祸以为福,使君终以无忧,如此者智臣也。五曰守文奉法,任官职事,辞禄让赐,不受赠遗,衣服端齐,饮食节俭,如此者贞臣也。六曰国家昏乱,所为不諛,然而敢犯主之颜,面言主之过失,不辞其诛,身死国安,不悔所行,如此者直臣也。是为六正。”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择官》所引略同。
“六正”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春秋晋国官职
指晋国统帅三军的六卿,即军队最高指挥官。这一释义多见于历史文献,反映春秋时期的军事制度。
臣子的六种德行
源于古代君臣伦理观念,指臣子对国君应具备的六种正当品行,具体分为:
“六正”的第二类释义与汉代刘向《说苑·臣术》中“六正六邪”理论高度吻合,可能是该概念的延伸。需注意,不同文献对具体行为的描述可能存在细微差异。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历史背景,建议参考《说苑》或春秋晋国军事制度相关研究。
《六正》是指六种正确、合理的行为或态度,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德或行事准则。这些六种正面的特质包括正直、正派、正义、正当、正经和正常。
《六正》这个词由“六”和“正”两个字组成。其中,“六”字的部首是“八”(bā),其笔画数为4;“正”字的部首是“止”(zhǐ),其笔画数为5。
《六正》这个词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为了描述一个人的品德或行事准则,将这六种正面的特质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了这个词语。
《六正》的繁体字是「六正」,与简体字形式基本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可以使用篆书、隶书或楷书等不同的字体来书写《六正》。每种字体的形式会略有不同,但整体含义仍然保持一致。
1. 他一直坚守着六正的原则,从不做出任何违反良心的事情。
2. 这位老师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正派品质。
1. 正直
2. 正经
3. 正义
4. 正当
5. 正派
6. 正常
1. 六德
2. 六美
3. 六行
4. 六艺
5. 六律
1. 六邪
2. 六恶
3. 六乖
4. 六淫
5. 六歪
爱物襃斜道伯仁不赢长蹻缠缴钞劫巢幕虫虎喘耎跢伫打釺鼎肉地震站诋訾东瀛敦颜饭车访册访知返老瑰蒪红灯緑酒回描蕙折兰摧觳食简尺讲斤头结合讥绳楞伽僧辽天鹤临按伶牙俐齿龙躔龙兹鹭朋鸥侣胪胀迷嬉默会弄痴飘扬强贞倾羲穷流杞人忧天攘夺三月二受度吐丝自缚万寿无疆韦弦五口通商吴越同舟象教闲禄小洋新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