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利心的意思、利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利心的解释

(1).利欲之心。《荀子·非十二子》:“今之所谓处士者,无能而云能者也,无知而云知者也,利心无足而佯无欲者也。” 宋 朱熹 《近思录》卷七:“不独财利之利,凡有利心便不可。如作一事,须寻自家稳便处,皆利心也。”《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那和尚们,名虽出家,利心比俗人更狠。”

(2).和顺之心。《楚辞·大招》:“易中利心,以动作只。” 王逸 注:“心意和利。” 蒋骥 注:“易,直;利,和也……言本和直之心,而形於举动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利心”是汉语中具有复合语义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词源与用法两个层面解析:

一、词义溯源 “利心”由“利”(利益、功效)与“心”(心智、意图)构成,在《汉语大词典》中定义为“追求利益的心理倾向”。该词最早见于《荀子·非十二子》:“言无用而辩,辩不惠而察,治之大殃也,行辟而坚,饰非而好,玩奸而泽,言辩而逆,古之大禁也。”其中“玩奸而泽”即暗含利心之弊。

二、语义分层

  1. 本义:指以利益为行为导向的心理状态,如《朱子语类》所述:“利心起时,义理便消”。此语境强调物质欲望对道德准则的侵蚀作用。

  2. 引申义:在商业伦理领域特指过度逐利思维,如《商君书·开塞》提出的“民之生,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现象,揭示逐利心理的普遍性。

三、应用辨析 在当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批判性语境,例如:“企业若被利心驱使,往往忽视社会责任”(《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与之相对的“公心”常构成反义关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义利之辩的哲学命题。

网络扩展解释

“利心”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1. 利欲之心
    指对利益或物质的强烈欲望,带有贬义色彩。例如《荀子·非十二子》中提到“利心无足而佯无欲者也”,形容表面无欲实则贪婪之人。宋代朱熹在《近思录》中也强调“凡有利心便不可”,警示不可存私利之念。

  2. 和顺之心
    指平和、顺遂的心态。如《楚辞·大招》中“易中利心,以动作只”,王逸注解为“心意和利”,形容内心正直且行为从容。


二、其他语境中的延伸


三、例句参考

如需进一步了解文献出处或详细用法,可参考《荀子》《楚辞》等古籍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畚斸兵术弊帚自珍橙橘户迟眉钝眼赤米出价春膏纸打耳光打耳喑刀耕火耨断章截句短柱体敦叙读社发誓非类蜂粉否定服众乖失光表官贾盥漱汉月脚不沾地捐弃前嫌决配客里老赶略城乐善好义陇坂陇坻路见不平,拔剑相助鲁削律琯模习磐维碰锁蒨璨青门擎擎鮂鮋区区冗冗儒生赛口声诗使酒駡座湿漉漉黍臛水火之中随大流太学生题款屠侩温席扇枕闲岁消减霞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