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利欲之心。《荀子·非十二子》:“今之所谓处士者,无能而云能者也,无知而云知者也,利心无足而佯无欲者也。” 宋 朱熹 《近思录》卷七:“不独财利之利,凡有利心便不可。如作一事,须寻自家稳便处,皆利心也。”《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那和尚们,名虽出家,利心比俗人更狠。”
(2).和顺之心。《楚辞·大招》:“易中利心,以动作只。” 王逸 注:“心意和利。” 蒋骥 注:“易,直;利,和也……言本和直之心,而形於举动也。”
“利心”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利欲之心
指对利益或物质的强烈欲望,带有贬义色彩。例如《荀子·非十二子》中提到“利心无足而佯无欲者也”,形容表面无欲实则贪婪之人。宋代朱熹在《近思录》中也强调“凡有利心便不可”,警示不可存私利之念。
和顺之心
指平和、顺遂的心态。如《楚辞·大招》中“易中利心,以动作只”,王逸注解为“心意和利”,形容内心正直且行为从容。
如需进一步了解文献出处或详细用法,可参考《荀子》《楚辞》等古籍或权威词典。
《利心》一词由两个汉字组成,含有丰富的意义。它表示一个人思考和行动的动力、方向、目标等。代表着个人的利益、利欲、利害关系以及为了实现自身目标所做出的努力。
《利心》由“利”和“心”两个汉字组成。其中,“利”字的部首为刀,共有6画,“心”字的部首为心,共有4画。
《利心》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其使用广泛,可以追溯到汉朝。它代表着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和目标时的思考和决策。
《利心》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利心”。
在古代汉字中,“利”字的写法与现代相似,而“心”字的写法相对有所差异。
1. 他在做每一个决定时都非常谨慎,这显示了他的利心。
2. 这个商人为了自己的利心,不择手段地追求暴利。
利欲熏心、利令智昏、图谋不轨、误人子弟等。
目标、动力、动力、动机、利益等。
无私、无欲、无私利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