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盥漱的意思、盥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盥漱的解释

[wash one's face and rinse one's mouth] 洗漱

详细解释

(1).洗手和漱口。《礼记·内则》:“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 陆德明 释文:“﹝盥﹞,洗手;漱,漱口也。”《管子·弟子职》:“少者之事,夜寐蚤作。既拚盥漱,执事有恪。” 尹知章 注:“扫席前曰拚。盥,洁手;漱,涤口。”《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王安石 ﹞每读书达旦不寐,日已高,闻太守坐堂,多不及盥漱而往。” 清 曹寅 《赴淮舟行杂诗》之四:“盥漱凌晨罢,青帘上海霞。”

(2).泛指盥洗。《庄子·寓言》:“﹝ 阳子居 ﹞至於 梁 而遇 老子 。 老子 中道仰天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也。’ 阳子居 不答。至舍,进盥漱巾櫛,脱屨户外,膝行而前。” 成玄英 疏:“盥,洒也……进水漱洒,执持巾櫛。” 晋 孙楚 《井赋》:“枕玄石以盥漱,喜遨怡以缓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盥漱"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盥"和"漱"两个动词组成,分别指代两种不同的清洁行为,合起来表示早晨起床后梳洗的整套行为。在现代汉语中虽不常用,但理解其含义对阅读古籍尤为重要。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的详细解释:


一、字义分解与核心含义

  1. 盥 (guàn)

    《说文解字》释为"澡手也",即洗手。其甲骨文字形为双手就皿(水盆)掬水冲洗,本义强调以水清洁手部。后引申为泛指洗脸、洗手,如《礼记·内则》"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

  2. 漱 (shù)

    《说文解字》注为"荡口也",指含水清洁口腔。字形从"水"从"欶"(吮吸),强调含水鼓漱后吐出的动作。如《礼记·内则》"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其中"沃盥"即浇水洗手,"漱"则独立指漱口。

  3. 合义

    "盥漱"连用特指晨起后的洗漱程序,包括洗手、洗脸及漱口,是古代礼仪与卫生习惯的体现。如《红楼梦》第三回:"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黛玉漱了口,又盥手毕。"


二、历史语境与文化内涵


三、现代应用与语义延伸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盥""漱"词条释义。
  2. 《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内则篇注疏。
  3. 李经纬《中国医学通史》(人民卫生出版社)古代口腔卫生章节。

(注: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的网页链接,来源标注为纸质权威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盥漱”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guàn shù,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字面动作
    指洗手和漱口的日常清洁行为,是古代礼仪与卫生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礼记·内则》记载:“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强调子女清晨需先盥漱再侍奉父母,体现礼仪规范。

  2. 引申含义
    在更广泛的语境中,可泛指一切盥洗行为,如洗脸、梳头等。例如《庄子·寓言》提到“进盥漱巾栉”(),这里的“盥漱”包含用巾帕擦拭等动作。


二、词源与用法

  1. 古籍出处

    • 《管子·弟子职》记载“既拚盥漱”,描述弟子清晨洒扫与清洁的职责()。
    • 宋代《京本通俗小说》提到王安石因读书忘盥漱,侧面反映士人生活细节()。
  2. 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盥漱”多用于书面语或特定场景,如“盥漱室”()。其联合式结构(盥+漱)可作为动词或名词使用,例如“晨起盥漱”作谓语()。


三、文化关联

  1. 礼仪象征
    古代将盥漱视为修身养性的基础,与“洒扫应对”并列为日常修养内容()。
  2. 文学意象
    清代曹寅诗句“盥漱凌晨罢”描绘清晨洗漱的场景,展现文人生活意境()。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礼记》《庄子》等文献,或查阅汉典等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謷訾鼻亭超常陈霸先垫财电局断港短句堆山积海访命法眼風向標攻守公元官树裹锋海夷翰札翮翰合土厚望华伪监院郊桑结骨解会劫制汲集两说恋酒贪花緑绮琴冥数摹刻你争我夺鬅头莩末虔洁桥箭累弦邱垄其诸羣雅阮宗辱玷色长闪动上冻生造审思设帐手癣衰乏熟红天座逷逷潼函围城打援窝瘪香珠鲜艳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