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盥漱的意思、盥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盥漱的解释

[wash one's face and rinse one's mouth] 洗漱

详细解释

(1).洗手和漱口。《礼记·内则》:“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 陆德明 释文:“﹝盥﹞,洗手;漱,漱口也。”《管子·弟子职》:“少者之事,夜寐蚤作。既拚盥漱,执事有恪。” 尹知章 注:“扫席前曰拚。盥,洁手;漱,涤口。”《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王安石 ﹞每读书达旦不寐,日已高,闻太守坐堂,多不及盥漱而往。” 清 曹寅 《赴淮舟行杂诗》之四:“盥漱凌晨罢,青帘上海霞。”

(2).泛指盥洗。《庄子·寓言》:“﹝ 阳子居 ﹞至於 梁 而遇 老子 。 老子 中道仰天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也。’ 阳子居 不答。至舍,进盥漱巾櫛,脱屨户外,膝行而前。” 成玄英 疏:“盥,洒也……进水漱洒,执持巾櫛。” 晋 孙楚 《井赋》:“枕玄石以盥漱,喜遨怡以缓带。”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盥漱”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guàn shù,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字面动作
    指洗手和漱口的日常清洁行为,是古代礼仪与卫生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礼记·内则》记载:“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强调子女清晨需先盥漱再侍奉父母,体现礼仪规范。

  2. 引申含义
    在更广泛的语境中,可泛指一切盥洗行为,如洗脸、梳头等。例如《庄子·寓言》提到“进盥漱巾栉”(),这里的“盥漱”包含用巾帕擦拭等动作。


二、词源与用法

  1. 古籍出处

    • 《管子·弟子职》记载“既拚盥漱”,描述弟子清晨洒扫与清洁的职责()。
    • 宋代《京本通俗小说》提到王安石因读书忘盥漱,侧面反映士人生活细节()。
  2. 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盥漱”多用于书面语或特定场景,如“盥漱室”()。其联合式结构(盥+漱)可作为动词或名词使用,例如“晨起盥漱”作谓语()。


三、文化关联

  1. 礼仪象征
    古代将盥漱视为修身养性的基础,与“洒扫应对”并列为日常修养内容()。
  2. 文学意象
    清代曹寅诗句“盥漱凌晨罢”描绘清晨洗漱的场景,展现文人生活意境()。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礼记》《庄子》等文献,或查阅汉典等权威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一、《盥漱》的意思

《盥漱》是一个动词,意思是洗脸或漱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它来表示清洗口腔和面部的行为。

二、拆分部首和笔画

《盥漱》由部首「皿」和「漱」组成。

「皿」是一个常见的部首,表示与容器相关的含义,也代表着饭碗、酒杯等。它的拼音是「min2」,在汉字中的笔画数是5划。

「漱」是一个独立的汉字,读音为「shu4」,它表示以嘴巴含水并吐出来进行口腔清洗。它的笔画数为13划。

三、来源和繁体

《盥漱》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鲁颂·其大之卒》中。在古代,人们用器皿盛水漱口,以清洗口腔和面部。

在繁体字中,「盥」字保留了其本义,读音和意思与简体字并无区别。

四、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盥漱」的写法多样。在《康熙字典》中,它的古文写法为「盥澍」。其中,「澍」是表示洗涤的意思。这种古体字的写法在现代已经不再使用。

五、例句

1. 我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盥漱,以保持口气清新。

2. 他深夜还没有回家,大约是因为在外面延误了盥漱的时间。

3. 汉字书写规范中,「盥漱」的古体字写作「盥澍」。

六、组词

1. 漱口:用水清洗口腔,有利于口腔卫生。

2. 洗脸:用水洗净脸部,使面部清洁舒适。

3. 清洗:用水或其他液体来清除污物,保持物品或身体的清洁。

七、近义词

1. 漱涤:指用水洗涤口腔或其他部位。

2. 洗净:指用水或其他液体把物品清洗干净。

八、反义词

1. 脏乱:与「盥漱」的概念相反,指不干净、杂乱。

2. 不洗:表示不进行清洁、不漱口或不洗脸。

别人正在浏览...

颁奬宝灯辩白辨激裁截潮荡出小恭大言不惭登盘涤纶地毛东不着边,西不着际堆聚放想風馳電卷风性雰气硌窝儿规固海上方黄花鱼魂想夹当,夹当儿舰队交输鸡飞蛋打稽括惊呆惊蛇抗颜夸伐溃偾伦物盟心眠羊密报墨守成规普通电报千眠裘敝金尽泉穴仍孙肉飞仙孺子可教少母邵平田诗编豕腊失驭手爪树养泗石踏蹀亭吏屋溜夏二子香辎晓鼓绡幕谢兰燕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