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wear;vow;pledge] 庄严地说出表示决心的话
指天发誓
发誓拥护宪法
庄严地表示决心或提出保证。《法苑珠林》卷二十:“ 齐 文宣皇帝 时,有先师统上,家世 凉州 ,年至十三,发誓西行。”《三国志平话》卷中:“弟兄三人曾对天发誓,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六回:“那位 伍大令 初到任时,便发誓每事必躬必亲,絶不假手书吏家丁。”《诗刊》1983年第5期:“我暗自发誓:只要还有口气,就要使同胞们不再受穷。”
发誓(fā shì)指以严肃的态度作出承诺或保证,常伴有仪式性言辞或行为,以示决心或诚信。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含义:
立下誓言
以口头或书面形式郑重承诺某事,通常包含自我约束或接受监督的意味。例如:“他发誓不再赌博。”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386页,商务印书馆。
以神明或重要事物为见证
传统语境中常借助神明、祖先或信仰对象作为誓言的见证者,强化承诺的庄重性。例如:“对天发誓”或“以性命发誓”。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7卷第1023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古代“誓”的仪式性
先秦时期,“誓”多用于军令、盟约等正式场合,如《礼记·曲礼》载:“约信曰誓”,强调契约精神。
来源:王力《古汉语字典》第689页,中华书局。
民间信仰的渗透
民间习俗中,发誓常与“违誓遭报应”的因果观念关联,如“若违背誓言,甘受天谴”。
来源: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15页,高等教育出版社。
综合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第394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来源: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第238页,商务印书馆。
“发誓”是一个汉语词汇,指通过语言或行动庄严表达决心、承诺或保证的行为。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析:
核心定义
指用语言(如誓言、誓词)或行动(如仪式)表达对某事的坚定决心或承诺,通常带有庄重的情感色彩。例如:“指天发誓要为烈士报仇”。
词语结构
由“发”(表达)和“誓”(诺言)组成动宾结构,强调将誓言外化表达的过程。
在中华文化中,发誓不仅是语言行为,更被视为一种具有约束力的承诺。古人认为违背誓言可能招致神明惩罚,例如《法苑珠林》记载的立誓西行故事。这种观念体现了传统文化对诚信的重视。
“誓”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解释为“以言约束”,强调通过语言实现自我约束。现代汉语中,“发誓”与“起誓”“立誓”为同义词,常用于书面和口语场景。
如需进一步了解英文对应词(如swear、pledge)或更多文化典故,可查阅及古籍原文来源。
柏沥帮耧保斗襞敛并心丙种球蛋白部送蹅蹅忽忽贷假癫痫都都统堕地方伎逢会府囊妇驵搁楼工伤保险官税古欢寒武系横三竪四后丞谎状瓠巴户侧洁己从公惊视鞙鞙举乳孔席不暖苦焦擂天倒地灵渠论剑没来头免疫性嫩緑鉟金剖判铺舍迁幸轻輭曲恕禳星三奇受害首戾手札衰废税车搜访酥懈突目韦布交武骑象鍪香钱乡先生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