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流佣 ”。流亡在外受人雇佣的人。《汉书·昭帝纪》:“比岁不登,民匱於食,流庸未尽还。” 颜师古 注:“流庸,谓去其本乡而行为人庸作。”《宋书·何偃传》:“然 淮 泗 数州,实亦彫耗,流佣未归,创痍未起。” 唐 刘禹锡 《谢分司东都表》:“閭里获安,流庸尽復。”《明史·赵锦传》:“ 淮 兖 数百里,民多流佣,乞宽租徭,简廷臣督有司拊循。”
“流庸”是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解释如下:
流庸(也作“流佣”)指流亡在外并受人雇佣的人。该词常用于描述因灾荒、战乱等原因离开家乡,被迫在外地做佣工的百姓。
《汉书·昭帝纪》
记载:“比岁不登,民匱於食,流庸未尽还。”
颜师古注:“流庸,谓去其本乡而行为人庸作。”(“庸作”即受雇劳作)
其他典籍引用
该词反映了古代社会因自然灾害、赋税过重导致的人口流动现象。例如汉代、明代文献中多次提及“流庸”,侧面印证了当时百姓的生存困境。
现代汉语中已罕见,主要用于历史研究或古籍解读。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明史》等原始文献。
流庸是一个多义词,其主要意思是形容一个人性格庸俗,没有自己的主见和独立思考能力。在社会中,流庸也常用来指代那些盲从他人、没有独立思考能力,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力的人。
流庸这个词的部首是水(水是“氵”字旁),康熙字典将其归在了“氵字旁”这个部首下。此外,庸的拆分部首是广,分布在康熙字典中的“广字旁”下。
流的拆分笔画是10画,庸的拆分笔画是6画。
流庸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告子上》中,“流不量之,庸不知之。”意为“盲从而不量力,没有知觉和判断力。” 直至明朝,它作为一个定型词开始流行。在繁体字中,流庸分别写作「流」和「庸」。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流字在其古形中是「」,其中的‘火’字形变为现代的‘㡀’,并添上上偏旁旁「」,用来象征水的流动。对于庸字,它在古代的写法是「」,其中包含了广字旁 「」,加上从偏旁「」,形成了它的古形。
1. 他是个流庸之辈,从来没有独立的主见。
2. 这个社会需要更多具有自主思考能力的人,而不是一群流庸。
组词:流俗、庸常。
近义词:庸人、庸俗。
反义词:独立、有见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