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六岁穣,六岁旱的意思、六岁穣,六岁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六岁穣,六岁旱的解释

春秋 后期出现的一种农业丰歉循环学说。《史记·货殖列传》:“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据《越绝书》应为“康”);火,旱……六岁穰,六岁旱,十二歳一大饥。”《越绝书·计倪内经》:“太阴三岁处金则穰,三歳处水则毁,三岁处木则康,三岁处火则旱……天下六岁一穰,六岁一康,凡十二岁一饥。”太阴即木星,每十二年绕天空运行一周,木星运行至酉称岁在金,为“穰”,即大丰年;又六年运行至卯是岁在木,为“康”,即小丰年;运行至子是岁在水,为“毁”,即大荒年;隔六年至午是岁在火,又为旱年。这就形成所谓六年一穰,六年一旱或十二年一大饥的循环。这种主张反映了古人想掌握农业生产丰歉的规律,以便趋利避害,达到国富民足的目的。

专业解析

“六岁穣,六岁旱”是中国古代农业谚语,字面指六年丰收(穣)与六年干旱(旱)的周期性规律,反映了先民对自然气候循环的朴素认知。该说法的形成与两方面密切相关:

一、历史经济理论渊源

可追溯至《史记·货殖列传》中计然提出的“经济循环论”,主张“六岁穣,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将农业丰歉与天体运行相联系。司马迁记载范蠡曾运用此规律调控粮食价格:“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体现周期性认知对古代经济政策的影响。

二、干支历法关联性

古代以天干地支纪年,六组阳支(子、寅、辰、午、申、戌)与六组阴支(丑、卯、巳、未、酉、亥)构成十二年周期。《汉书·天文志》载:“太岁在子,岁名曰困敦……在午曰敦牂”,不同年份对应特定气候特征,这种天文与农事的关联体系为谚语提供了历法依据。

三、农业实践应用

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强调“顺天之时,量地之利”,谚语实质是指导农民通过预判丰歉周期来调整耕作策略。如丰年储粮备荒,灾年推广抗旱作物,这类经验在《齐民要术》等农学典籍中均有印证。

现代气象学研究显示,该谚语可能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现象引发的3-7年降水周期存在巧合,但古代表述更侧重经验总结而非科学规律。


参考资料: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班固《汉书·食货志》

班固《汉书·天文志》

王祯《农书·农桑通诀》

贾思勰《齐民要术》

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百科全书》

网络扩展解释

“六岁穣,六岁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农业丰歉循环学说,其核心含义与农作物的周期性丰歉交替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该成语字面指“六年丰收、六年干旱”,描述农业生产中丰年与灾年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其深层含义延伸为命运、时运的起伏规律,比喻事物发展存在盛衰交替的循环性。

二、学说来源与依据

  1. 天文关联:
    该学说以木星(古称“太阴”)运行周期为基础。木星每12年绕天一周,古人将其运行轨迹与地支结合,认为木星处于不同方位时对应不同的农业状况:

    • 岁在金(酉位):大丰年(穰)
    • 岁在水(子位):大灾年(毁)
    • 岁在火(午位):旱年
      由此形成“六年一穰,六年一旱,十二年一大饥”的循环规律。
  2. 文献记载:

    • 《史记·货殖列传》提到“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 《越绝书·计倪内经》进一步解释了木星位置与农业丰歉的关系。

三、使用场景

  1. 农业与经济:描述农作物产量波动、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或用于古代经济策略(如粮食储备)的制定。
  2. 隐喻命运:引申为人生际遇、事业发展的起伏规律,表达“盛衰无常”的哲理。

四、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木星运行与古代农事的关联,可参考《史记》《越绝书》原文或相关历史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白兔公白雉才命持身捶句椿灵凑付稻穗得朋东鳀堵雉发令凤楼手鲠论革退公务员勾划鼓肚孤芳自赏海沸山摇豲戎回员虎旗皦察焦没基陛积壑敬故寄庑聚敛冷然林坰龙瑙率礼渑厄谧静魔天女儿墙跑突撇开平康前晌签筒愆尤请状诠索上元丹田深呼吸世寿守习肃森痛治弯头危岑畏葸文冢先倡享帚自珍显丽哓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