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蛏子的意思、蛏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蛏子的解释

软体动物。有介壳两扇,形狭长。穴居于沿海泥沙中,肉如蛎,色白,味鲜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蛏子(学名:Sinonovacula constricta),汉语中特指一种常见的海洋贝类,属于竹蛏科。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汉语词典释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

蛏子:名词。软体动物,介壳两扇,形状狭长,穴居沿海泥沙中。肉味鲜美,是常见海鲜食材。


二、生物学特征

  1. 形态特征

    蛏子外壳呈长方形薄片状,长约4-8厘米,表面具黄绿色角质层,两壳以韧带连接,形似细竹筒,故俗称“竹蛏”。

  2. 栖息习性

    栖息于河口或内湾潮间带泥沙底质,以水管进行呼吸与摄食,退潮时沙面可见双孔(入水孔与出水孔)。


三、文化与应用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物种多样性(在线数据库)

    http://www.marinespecies.org.cn/species/1562

  3. 《中国水产》杂志:贝类养殖技术规范(2023年刊)
  4. 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平台:宁海蛏子产地认证

    http://www.gi.moa.gov.cn/ht/2021/zh/


注:部分文献链接需结合官网目录进一步检索,建议通过权威机构平台验证数据。

网络扩展解释

蛏子(读音:chēng zi)是一种常见的海洋软体动物,属于竹蛏科,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地区。以下为综合解释:

1. 基本定义与形态特征
蛏子属于双壳纲软体动物,贝壳呈狭长形,左右两壳对称且脆薄,表面多覆盖浅绿色或淡黄色薄皮。其典型特征是自壳顶至腹缘有一道斜行凹沟,因此学名“缢蛏”(拉丁学名:Sinonovacula constricta)。

2.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潮间带至浅海泥沙中,穴居深度可达40厘米,通过两个水管伸至泥沙表面进行呼吸和摄食,退潮时可通过沙滩上的小孔辨认其位置。

3. 营养价值与用途
蛏肉富含蛋白质、钙、铁及维生素A,每百克鲜肉含蛋白质7.2克、钙133毫克、铁227毫克。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咸,归心、肝、肾经,具有滋阴清热、解酒除烦的功效,适用于产后虚损、水肿等症。

4. 食用与文化
蛏子是中国沿海地区的特色海产,尤以宁波养殖最负盛名。夏季为盛产期,可凉拌、清炒或煮汤,肉质鲜美,是夏季佐餐佳品。

提示:蛏子虽营养丰富,但脾胃虚寒者应少食。若需了解更多烹饪方法或药用详情,可参考来源网页。

别人正在浏览...

棒喝主义被子本币辫子避瘟不就池潭筹室春蚕粗茶淡饭毳殿麤妙大手术钿金夺移发皇饭僧乏资鬼雌国情邯郸躧步翰屏活支剌江火禁额就利继躅撅头船窭薮款顺宽慰廊子连日带夜弄口鸣舌龙摅趢趗伦敦大学曼泽没计奈何魔法判裂炮坐披瞽坡谷潜闭砌石囷囷山颓木坏升西天折受矢服矢室瘦硬调养提议投分妄其完卵温树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