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恭谨以律己。《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 舜 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汉 刘向 《新序·杂事四》:“故王者劳於求人,佚於得贤, 舜 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 唐 崔元翰 《奉和圣制三日书怀因以示百寮》:“恭己每从俭,清心常保真。”《明史·刘基传》:“帝每恭己以听,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名。”
(2).指君主不问政事或大权旁落。《后汉书·梁冀传》:“在位二十餘年,穷极满盛,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亲豫。”《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年》:“时政在 曹氏 ,天子恭己, 悦 志在献替,而谋无所用,故作是书。” 胡三省 注:“天子恭己,言恭己南面而已,政事无所预也。” 郑观应 《盛世危言·议院上》:“为其君者,恭己南面而已。”
“恭己”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恭谨律己
指个人以恭敬谨慎的态度约束自我,强调内在修养。如《论语·卫灵公》中提到舜帝“无为而治”时,描述其“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即通过严于律己实现垂拱而治。
君主不问政事或大权旁落
多用于描述古代君主因权臣专政而失去实权,仅保留象征性地位。例如《资治通鉴》记载东汉献帝时期“时政在曹氏,天子恭己”,即汉献帝大权旁落于曹操。
古典文献中的例证
现代引申义
部分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谦虚不自满”,属于词义的扩展,适用于个人处世态度。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诗词古文网等来源。
《恭己》是一个中文词汇,它的意思是以恭敬和谦虚的态度对待自己,尊重他人,以及保持内心的平和和谐。
《恭己》这个词的部首是心,共有10个笔画。
《恭己》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圣贤的思想。它强调了一个人应该虚心谦卑,不骄傲自满,对待他人要以尊敬和理解的态度。在繁体中,它的写法为「恭巳」。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恭己」这个词的写法也有所不同。它有时被写成「恭巳」或「恭已」。不同的书法家和文化背景会对字形有所改变,但其中的意义保持一致。
1. 对待长辈和师长,我们要怀着恭己的心态。
2. 他通过恭己的姿态赢得了许多人的尊重。
1. 自恭:自我谦虚和尊重
2. 己见:个人的意见或见解
3. 恭敬:对别人表示尊重和敬意
1. 谦逊:虚心、谦卑
2. 和蔼:和善、亲切
1. 骄傲:傲慢、自负
2. 自私:只关心自己,不关心他人
百宝橱剥皮邴车蠙珠擘牋播散不知所言财産噆食刬骡子谗妄成份出梅大内单恋倒挂都魁腹围棺材穣子广州谷草黑洞洞熇燥槐耳呼嗤惠允嘉良剪灯羁步进道若踡酒言酒语巨获雷楔连恋莲蓬头历序驴皮胶煤耗明证拗开牛头旁畅礐石曲节人上骚人逸客山狖审办魫灯勝衣书帙添箱田者沃荡五轮八光左右两点神水午宴贤彦斜辉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