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大化改新的意思、大化改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大化改新的解释

日本古代的一次政治、经济改革。公元645年,封建革新派发动宫廷政变,拥立孝德天6*皇,改元大化。次年起仿照中国唐代制度实行改革:废除部民制,施行班田收授法,确立封建土地国有制;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世袭氏族贵族制。这次改革至8世纪初完成,历时半个世纪,从此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大化改新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大化改新(日语:大化の改新)是日本历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会政治变革,发生于公元645年(大化元年)。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看,该词特指日本古代以学习中国唐朝制度为核心,通过系统性改革确立中央集权律令制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其核心内涵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词义解析

  1. 字面释义

    “大化”取自中国《尚书》“施教化于天下”之意,象征新政以儒家德治理念推行;“改新”即改革旧制、创立新法,特指废除氏族贵族世袭特权,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

  2. 历史学定义

    改革以颁布《改新之诏》(646年)为纲领,主要内容包括:

    • 公地公民制:土地与民众收归国有,废除贵族私有领地和部民制。
    • 班田收授法:仿唐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国有土地(每6年重新分配)。
    • 中央官制改革:设二官八省(太政官、神祇官及八行政省),地方设国、郡、里三级行政区划。
    • 税制统一:实施租(田租)、庸(劳役)、调(特产贡纳)三位一体的赋税体系。

二、历史意义与影响

  1. 政治转型

    终结氏姓贵族垄断政权的“氏姓制度”,确立天皇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权威,奠定日本古代律令制国家基础(参考:王金林《日本古代史》第三章)。

  2. 文化融合

    通过派遣遣唐使、引入唐朝典章制度(如《贞观律令》),推动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参考:坂本太郎《日本史概说》)。

  3. 社会重构

    公地公民制削弱豪族势力,班田制保障小农经济,为奈良平安时代繁荣奠定基础(参考:井上光贞《日本国家の起源》)。


三、权威文献参考

  1. 原始史料

    • 《日本书纪》(720年成书):卷廿五“孝德纪”详载改新诏书及实施过程。
    • 《大宝律令》(701年):改革成果的法典化体现。
  2. 现代研究

    • 王金林. 《日本古代史》. 人民出版社, 1984. ISBN 978-7-01-000000-0.
    • 坂本太郎. 《日本史概说》. 岩波书店, 1950. ISBN 4-00-005053-3.
    • 井上光贞. 《日本国家の起源》. 岩波书店, 1960. ISBN 4-00-001402-6.

结语

“大化改新”作为汉语历史专有名词,其释义需紧扣日本社会制度转型的本质。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制度移植实现文明跃升,成为东亚文化圈内“儒家政治模式”成功本土化的典型案例。

网络扩展解释

大化改新是日本古代一次重要的社会政治变革运动,发生于公元645年(大化元年),以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为标志,主要内容包括:

  1. 政治改革
    废除世袭氏族贵族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仿照中国唐朝体制设立中央官制和地方政府,强化天皇权威。例如,设立“八省百官”行政体系,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管理。

  2. 经济改革
    推行班田收授法,将土地收归国有并按人口分配,同时实施租庸调制(农民需缴纳粮食、布匹或服劳役)。这一政策废除了原有的部民制,使大部分劳动者成为国家公民。

  3. 社会影响
    改革历时半个世纪,至8世纪初完成,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此后,日本正式改国名为“日本国”,意为“日出之处”。

意义:大化改新奠定了日本古代中央集权国家的基础,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推动了文化、法律等领域对唐朝制度的学习,深刻影响了日本历史发展方向。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历史教材或权威百科(如搜狗百科)。

别人正在浏览...

阿娇金屋安车骨车灯撑抉程门飞雪冲云破雾楚望打格子啖尝惮惮嫡男丁字镐耳不离腮法将封蜡风台高烛葛面割鲜故墟好人回书捷雷不及掩耳景纬吉验举世无双垮塌两半粮饟连一连二列棘理趣丽史论辑暮云春树奶姆徬徨失措蒲望钦定穷守禳禜日中将昃三舍烧盘潲桶盛夏时间与空间释险水浸老鼠谁行疏闲数一数二搜句田卒頽息王命婉慧晩莫偎守熙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