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鸣声谐和的车铃。《文选·陆机<前缓歌声>》:“羽旗栖琼鑾,玉衡吐鸣和。” 李善 注:“ 郑玄 《周礼》注曰:‘鑾、和,皆以金为铃也。’ 应劭 《汉书》注曰:‘鑾在軾,和在衡。’”
鸣声应和。 明 赵于礼 《溉园记·中秋烧香》:“怎能得玉斧伐为柯,怎能得簫凤共鸣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三生》:“方将施刑, 兴 不满志,戛然大号;两墀诸鬼,万声鸣和。”
“鸣和”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基本解释
“鸣和”最初指古代车马上悬挂的铃铛(“鑾”和“和”)发出的和谐声响。其中,“鑾”安装在车轼上,“和”安装在车衡上,二者均为金属制成,行驶时铃声协调悦耳。
文献例证
如陆机《前缓歌声》中“玉衡吐鸣和”,李善注解引《周礼》《汉书》说明其形制与功能。
协作含义
作为成语,“鸣和”引申为多个人或事物相互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例如《诗经》中的“鸣鸠之什·鸣和”即体现此意。
文学应用
明清文学中常用来描述声音或情感的呼应,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中“万声鸣和”,赵于礼《溉园记》中“簫凤共鸣和”,均强调和谐共鸣的意境。
“鸣和”既指古代车铃的物理和谐声,也扩展至抽象层面的协作与共鸣。其含义演变体现了汉语词汇从具体到抽象的延伸特点。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文选》《周礼注》等文献来源。
《鸣和》这个词是指声音共振并同时发出,形成和谐的声音。它可以用来形容乐器或人声等在演奏或歌唱时所产生的和谐音响。
《鸣和》的构成部首是鸟(鸟部),总笔画数为20画。
《鸣和》是一个古代汉字,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繁体字中,鸣和被写作「鳴和」。
在古时候,汉字《鸣和》的写法略有不同。它的古代常用字形写作「䆹和」,其中的部首「䆹」是「鸟」的古代形态,「和」与现代写法相同。
1. 乐队成员们齐心合力,演奏出了一曲鸣和的乐曲。
2. 在合唱比赛中,他们的声音完美地鸣和在一起,获得了最高评价。
1. 和声:指在音乐演奏中,不同音高的音符同时发出,产生和谐的声音效果。
2. 鸣响:指发出持续而响亮的声音。
1. 和谐:指事物之间没有矛盾,相互协调和共处的状态。
2. 合拍:指乐音在节奏上的统一,保持一致的韵律。
不适用「鸣和」的反义词,但可以使用与其相对的词语「不和谐」或「不协调」来表示两个声音或音乐不共振或不和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