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杂草塞道。形容衰败荒芜的景象。《诗·小雅·小弁》:“踧踧 周 道,鞫为茂草。” 毛 传:“鞫,穷也。” 孔颖达 疏:“比举 周 道有茂草之荒,鄣碍行路,使行者不达於四方。” 王先谦 集疏:“‘鞫’,读同‘鞠’。诗言顾瞻 周 道,本平易也,今途穷而不通,乃为茂草所鄣塞。”参见“ 鞠为茂草 ”。
“鞫为茂草”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权威来源中较为统一,但也存在少量不同解释。以下为综合整理后的详细解析:
1. 基本含义
读音为jū wéi mào cǎo,字面意为“道路被茂密的杂草堵塞”,通常用来形容衰败荒芜的景象。例如《诗经·小雅·小弁》中提到:“踧踧周道,鞫为茂草”(平坦的大道因无人维护而长满杂草),暗喻国家或事物的破败。
2. 出处与典故
源自《诗经·小雅·小弁》,原文通过周道的荒芜景象,隐喻周王朝的衰落。毛亨在注释中解释“鞫”为“穷也”,即“尽头、阻塞”;孔颖达进一步注解为“行路被茂草阻碍,无法通达四方”,强化了其象征意义。
3. 用法与结构
4. 争议与补充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来源(如)将其解释为“培养人才”,但此说法未见于主流词典或经典文献,可能是对“鞫”字其他义项的误用。建议以传统释义(衰败景象)为准。
该成语主要用于文学或历史描述,强调由盛转衰的视觉化对比,使用时需结合上下文避免歧义。
《鞫为茂草》是一句成语,意为“斥责、谴责错误的行为或品德”。当一个人做出了错误的行为或有不良的品德,他会被人们公开批评、斥责,就好像茂盛的草丛一样茂密无比。
《鞫为茂草》这四个字的部首分别是鞥(辵)、丰(山)、艹(花草)和艹(花草)。
根据笔画顺序,鞫为茂草的四个字分别是14画、4画、6画和6画。
《鞫为茂草》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些典故故事。它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公治最严,鞫有过者必以剑杀之。”意思是当时的平原君虞卿是一个极其严厉的君主,他对于犯错的人直接以剑杀之。
《鞫为茂草》这个成语的繁体字是「鞫為茂草」。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形式可能有所不同。根据古代的文字记载,他们文字的书写形式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进行书写的。
1. 他的不诚实行为被人们鞫为茂草,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2. 领导对工作缺乏责任心,应该被鞫为茂草。
组词方面,可以组成诸如「鞫罚、茂草」。
近义词有「谴责、斥责、责备」等。
反义词有「表扬、赞赏、褒奖」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