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为的意思、若为的详细解释
若为的解释
(1).怎样;怎样的。《南齐书·高逸传·明僧绍》:“天子若来,居士若为相对?” 唐 萧意 《长门失宠》诗:“不知金屋里,更贮若为人?” 宋 苏轼 《和沉立之留别诗》之二:“试问别来秋几许,春江万斛若为量?” 清 纳兰性德 《浣纱溪》词:“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宁调元 《燕京杂诗》:“弦管 燕京 三月天,风沙扑面若为怜?”
(2).怎堪。 唐 王维 《送杨少府贬郴州》诗:“明到 衡山 与 洞庭 ,若为秋月听猿声?” 唐 杜甫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唐 白居易 《重到华阳观旧居》诗:“若为重入 华阳观 ,病鬢愁心四十三。”
(3).怎能。《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隔谷歌一》:“食粮乏尽若为活?救我来!救我来!” 唐 孟棨 《本事诗·情感》:“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 宋 范成大 《燕堂书事》诗:“耳边情话少,笑口若为开?”
(4).倘若。 唐 雍裕之 《江边柳》诗:“若为丝不断,留取繫郎船。” 唐 白居易 《春至》诗:“若为南国春还至,争向东楼日又长。”
词语分解
- 若的解释 若 ò 如果,假如:若果。倘若。假若。天若有情天亦老。 如,像:年相若。安之若素。旁若无人。置若罔闻。门庭若市。 你,汝:若辈。“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约计:若干(乶 )。若许。 此,如此:“以
- 为的解释 为 (爲) é 做,行,做事:为人。为时。为难。不为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当做,认做:以为。认为。习以为常。 变成:成为。 是:十两为一斤。 治理,处理:为政。 被:为天下笑。 表示强调:大为恼火。
专业解析
"若为"是一个文言色彩浓厚的组合虚词,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独立使用,主要出现在古代诗文或仿古表达中。其含义需结合上下文理解,核心由"若"和"为"的语义叠加或融合而成。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工具书和语言学研究的详细解释:
一、 词素分解与核心语义
-
"若"的本义与引申
- 假设/如果: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假如"。这是"若"最常见的虚词用法。来源:《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
- 如同/好像: 表示比拟,相当于"像"、"如同"。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对"若"的解释:"择菜也。从艸右。右,手也。一曰杜若,香艸。引申为顺、为如。" 。
- 你/你的: 第二人称代词(此义项在"若为"组合中较少直接体现)。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
-
"为"的本义与引申
- 做/作为: 基本动词义,表示行为动作或充当某种角色。来源:《说文解字》:"爲,母猴也。其爲禽好爪。下腹爲母猴形。"(本义有争议,但"做"是其核心引申义)。
- 是: 表判断。来源:《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 成为/变成: 表示变化或结果。来源:同上。
- 介词: 引出原因、目的、对象等(如"为...所..."结构)。来源:同上。
二、 "若为"的组合含义与用法
"若为"并非一个固定不可拆分的词,而是"若"与"为"在特定语境下的连用,其具体含义需根据上下文判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
表示强烈的假设或反问(最常见)
- 含义: "如果(真的)成为...(会怎样)?"、"怎么能算是...?"、"哪里算得上是...?"。常带有感叹、无奈、反诘或难以置信的语气。
- 语法: "若"表假设,"为"表"成为/是"。整个结构用于提出一个假设性的、常带有极端或不如意色彩的情况,并对此发出疑问或感慨。
- 经典例证:
- 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如果真能化身千亿个我...)。
- 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若为看去乱乡愁。" (如果看到(这梅花)怎能不勾起纷乱的乡愁?)
-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若为陈说此事深?" (怎么能详细诉说这件事的深重?)
- 来源: 此用法在唐宋诗词及敦煌文献中极为常见,是"若为"最具特色的含义。参考《唐宋词常用虚词研究》(相关学术论文或专著)。
-
表示"如何能"、"怎能"(由假设反问引申)
- 含义: 强调某种情况难以实现或无法接受。
- 例证:
- 杜甫《寄高适》:"若为将朽骨,犹拟杖藜行。" (我这把老骨头,怎么还能拄着藜杖行走呢? - 表达衰老无力的感慨)
- 来源: 同上,常见于唐诗表达感慨、反诘。
-
表示"如同是"、"好像是"(较少见)
- 含义: "若"表如同,"为"表是/成为。组合起来意为"如同是..."。
- 例证: (需在具体语境中分析,此用法相对前两者较少)
- 来源: 此义项是"若"的比拟义与"为"的判断/成为义的结合。
三、 现代汉语中的使用
在现代汉语口语和一般书面语中,"若为"已基本不再作为独立词语使用。其含义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表达:
- 假设: 用"如果...会..."、"假如...就..."等结构。
- 反问/感叹: 用"怎么能..."、"哪里算得上..."、"真是..."等。
- 比拟: 用"如同..."、"就像是..."等。
"若为"主要保留在:
- 对古典诗文的引用、赏析中。
- 刻意追求古雅风格的书面语或创作(如仿古诗词、特定文体)中。
"若为"是一个文言组合虚词,核心语义源于"若"(假设/如同)与"为"(成为/是)的结合。其最典型且高频的含义是表示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反问、感叹、无奈)的假设,常见于唐宋诗词,意为"如果(真的)成为...(会怎样)?"或"怎么能算是...?"。理解其意必须紧密结合具体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
“若为”是古汉语中的常见词组,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
假设连词
最常见用法是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成为/变为”。
例:白居易《春至》"若为南国春还至,争向东楼日又长"(如果南国的春天到来)。
-
疑问/反诘语气
在诗词中常带有感叹色彩,意为"怎堪""怎能"。
例: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若为秋月听猿声"(怎能忍受秋夜听猿啼)。
-
特殊结构用法
佛教典籍中"若为"可作"如何"解,如《坛经》"若为解说四乘法"(如何解说四乘法)。
需特别注意:
- 现代汉语已罕用该词组
- 完整理解需结合上下文
- 在古诗文翻译时,常需意译而非直译
建议提供具体出处或完整句子,可进一步解析其精确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白善悲促冰麝避乡传统文化楚汉淳醨黕點调服定居点兜离杜甫蠹木访别放甲非方分道扬镳葛屦履霜革削龟将还形焊花旱象华妙贿求讲交情戛玉敲冰谨诺几蘧廓开老悴躐缨骊岫逻舍螺栓满坑满谷猛锐木戆暮途南籥捏饰蟠屈缭纠破记录灊皖清凉油请蕲热水汀软腭上僊身个儿失真述祖他大头耳退愦微独五例相喣沫效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