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詈罵侮辱。《漢書·翟方進傳》:“ 方進 年十二三,失父孤學,給事太守府為小史,號遲頓不及事,數為掾史所詈辱。”《宋書·沉攸之傳》:“﹝ 沉攸之 ﹞為政刻暴,或鞭士大夫,上佐以下有忤意,輒面加詈辱。” 宋 洪邁 《夷堅丙志·奉闍梨》:“或得酬謝不滿意,輒肆言詈辱。”
“詈辱”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義解析
二、曆史與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翟方進傳》:“數為掾史所詈辱”,描述漢代官員翟方進因辦事不力被同僚辱罵的經曆。這一用法體現了古代社會對語言暴力的記錄。
三、現代語境與使用
四、造句示例
如:“網絡暴力中的詈辱行為,不僅違反道德,還可能構成法律侵權。”
綜合來看,“詈辱”是兼具語言攻擊與人格貶損的複合詞,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嚴重性。如需更多古文用例,可參考《漢書》相關章節(來源:)。
詈辱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用言語或行動侮辱、羞辱他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詈(讠、厲)辱(辰、殳、幾)
來源:《詈辱》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衛将軍韓信列傳》中。在這裡,詈辱是形容韓信身負叛國之罪受到嘲諷,被羞辱的意思。
繁體:詈辱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詈辱(詈寃辰)
例句:
1. 他被同事的嘲笑和詈辱,感到無比的傷心和羞愧。
2. 在言辭激烈的争吵中,雙方都不願意相讓,不斷互相詈辱對方。
組詞:辱罵、羞辱、侮辱
近義詞:辱罵、羞辱、侮辱
反義詞:恭敬、尊重、恩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