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戒。《新唐书·崔群传》:“比詔学士集前世事为《辨谤畧》,以自儆鉴。”
儆鉴是汉语中具有警示与借鉴双重含义的复合词,常见于书面语和正式语境。以下从词典释义、词源、用法及权威引用角度详细解析:
动词用法
指通过警示性的事件或教训使人反省,避免重蹈覆辙。
例:《尚书·说命》"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强调预先警戒),后世引申为"以儆效尤"的警示作用。
名词用法
指可引以为戒的教训或事例。
例:清代魏源《海国图志》"此实古今之儆鉴",指历史教训可供借鉴。
本义为"警戒、戒备",《说文解字》释为"戒也"。如《左传》"以儆效尤",强调警示作用。
原指铜镜,引申为"审察、对照",《广雅》注"鉴,照也"。如《墨子》"鉴往知来",强调借鉴历史。
合成逻辑:
"儆"与"鉴"结合,形成"警示+反思"的递进关系,既包含对过失的警告,也强调主动吸取教训的深层含义。
"前车覆,后车戒",以历史事件为"儆鉴",警示后人。
唐太宗以隋亡为"儆鉴",推行轻徭薄赋政策(《贞观政要·论政体》)。
如"望以本案为儆鉴",要求相关方引以为戒(司法文书常见表述)。
权威参考来源:
“儆鉴”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ǐng jiàn,意为“鉴戒”,即通过借鉴过去的教训来警戒自身或他人。
构成分析
用法与语境
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常见于历史文献或严肃语境。例如《新唐书·崔群传》记载,唐宪宗命学士编撰《辨谤略》,目的是“自儆鉴”,即通过总结前代经验避免重蹈覆辙。
近义词与扩展
类似表达包括“引以为戒”“前车之鉴”等,均体现从过往教训中汲取警示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或词语演变,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暗场安身为乐白麾飙骖鼻隧嶓冢菜农粲粲常法谗邪车程穿方锄治粗剌剌呆才料躭迟黨人氹子等仵叠遘雰气妇孺皆知瓜搭聒厅何那合休换人降名讲武城接席锦凤开颜可据老大姐力不能支力殚财竭鳞集米颠迷离酿蜜强烈铅字七里香锓梓屈折伤心蒿目收监输运孙子兵法桃都桃李春风瓦钵娲娥外彝妄口巴舌卫生裤污浊下本钱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