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代赋役法,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馀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每年轮流由里长一人、甲首一人,催征租税;凡十年一周,曰排年。某一年轮值充当的里长,称“里排”。 清 初仍之。 明 沉榜 《宛署杂记·马政》:“ 宛平 地亩与各衙门什伍犬牙。民贫,驾言餘地,售之贵介;里排不敢问,则为逃絶。而册载虚数,实犂然如旧。”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催徵》:“催徵花户钱粮,惟凭里长;而里甲之总催,又有轮充排年。其里排,往往地方猾棍、熟惯衙门者钻充,或在城之豪蠹包揽。”参阅《明史·食货志一》、《清史稿·食货志二》。
“里排”是明代至清初赋役制度中的术语,具体含义如下:
基本定义
指明代赋役法下,某一年轮值负责催征租税的里长。该制度以110户为一里,推选丁粮(人口与粮食产量)最多的10户为里长,剩余100户分为10甲,每甲10人。
组成与轮值规则
历史沿革
该制度始于明代,清初沿用但后期逐渐改革。明人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记载了相关案例,如宛平地区因土地买卖导致里排管理困难的问题。
功能与意义
通过轮值减轻单一里长的负担,同时确保赋税征收的持续性,体现了明代以户籍为核心的基层治理模式。
提示:若需了解更详细的赋役制度背景,可参考《宛署杂记》等史料来源。
《里排》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内部排序或局部排序,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常用来描述数据排序操作中针对特定范围或部分数据进行排序的过程。
《里排》的部首是里,总笔画数为7。
《里排》一词的来源比较普通,是由汉字“里”和“排”组合而成。
《里排》的繁体写法为「裡排」。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因此,《里排》在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与今天稍有不同,但基本上还是由相同的部首和笔画组成。
在计算机科学中,我们经常需要对数据进行排序,有时候只需要针对某个特定的范围进行排序,这就是所谓的《里排》。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快速排序算法对一个数组的某一部分进行《里排》。
与《里排》相关的组词有:全排、名次排列、排序算法等。
与《里排》的近义词是部分排序。
与《里排》的反义词是全排,即对整个数据集进行排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