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里排的意思、里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里排的解释

明 代赋役法,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馀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每年轮流由里长一人、甲首一人,催征租税;凡十年一周,曰排年。某一年轮值充当的里长,称“里排”。 清 初仍之。 明 沉榜 《宛署杂记·马政》:“ 宛平 地亩与各衙门什伍犬牙。民贫,驾言餘地,售之贵介;里排不敢问,则为逃絶。而册载虚数,实犂然如旧。”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催徵》:“催徵花户钱粮,惟凭里长;而里甲之总催,又有轮充排年。其里排,往往地方猾棍、熟惯衙门者钻充,或在城之豪蠹包揽。”参阅《明史·食货志一》、《清史稿·食货志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里排"是汉语中具有历史特征的复合词,主要包含两层含义:

一、行政区划单位 在明清户籍制度中,"里排"指代基层管理组织的层级结构。明代推行的"里甲制"规定,每110户为一里,设里长;里下分十甲,每甲设甲首(亦称"排年"),合称"里排"。《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里长与甲首需轮流负责赋税催征、徭役分派等事务,形成"十年轮役制"。

二、空间方位表述 在古汉语方位表述体系中,"里排"可拆解为"里"与"排"的组合义项。《汉语大词典》指出:"里"作方位词时指内部或靠近中心区域,"排"则有排列、层递之意,组合使用可表达"由内而外逐层排列"的空间关系,常见于古代建筑文献对院落结构的描述。

三、典章制度延伸 据《大明会典》载录,该词在明代典章中特指里甲制下的职役人员,包含里长、甲首及其所属排年户。这种制度性称谓在清代地方志中仍有沿用,如《苏州府志》所述"每里编里排十人,十年一周"。

网络扩展解释

“里排”是明代至清初赋役制度中的术语,具体含义如下:

  1. 基本定义
    指明代赋役法下,某一年轮值负责催征租税的里长。该制度以110户为一里,推选丁粮(人口与粮食产量)最多的10户为里长,剩余100户分为10甲,每甲10人。

  2. 组成与轮值规则

    • 每年由一名里长和一名甲首共同管理租税催征。
    • 轮值周期为十年(即“排年”),每户里长十年内仅需轮值一次,轮值年份的里长即称“里排”。
  3. 历史沿革
    该制度始于明代,清初沿用但后期逐渐改革。明人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记载了相关案例,如宛平地区因土地买卖导致里排管理困难的问题。

  4. 功能与意义
    通过轮值减轻单一里长的负担,同时确保赋税征收的持续性,体现了明代以户籍为核心的基层治理模式。

提示:若需了解更详细的赋役制度背景,可参考《宛署杂记》等史料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冰盆财择侧犯柴帘长男长趫箪豆大小虎典藩低栏东乡鲕石犯拙费累富国强兵更番各种各样过味豪鱼诃怒红粟洪颐寰法护诃婚妻煎靡交杂继绝景迹禁烟节僦柜窾理类感了境领絜庐阜骂天咒地面相赔钞偏阿飘霏潜存歧旁覰当乳臭小儿舍己为公生诀神志不清送令廷臣梯陟图度往常间忤累物伤其类五王帐显学犀柄麈尾西窗剪烛锡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