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藩的意思、典藩的详细解释
典藩的解释
镇守偏远地方。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朝士献诗》:“ 朱巽 草制云:某官夙负官材。 真宗 令出典藩。”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秦会之 丞相卒, 魏道弼 作参政,委任颇专,且大拜矣……久之, 道弼 出典藩。”
词语分解
- 典的解释 典 ǎ 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典籍。字典。词典。经典。引经据典。 标准,法则:典章。典制。典故(.典制和掌故;.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典范。典雅。典礼。典型。 指典礼:盛典。大典。 主持,主
- 藩的解释 藩 ā 篱笆:藩篱。 屏障,保卫:藩翰(喻保卫国家的重臣)。 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借指边防重镇:藩属。藩国。藩镇。藩邦。削藩。称藩(自称属国)。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典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暂未见直接收录,是一个相对生僻且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字义与古代官制、行政区划进行解析:
-
字义拆解与核心含义
- 典: 本义指重要的文献、典籍(如《尚书》有《尧典》《舜典》),引申为法则、制度。在官职语境中,“典”常作动词,意为“掌管”、“主持”、“负责”。例如,“典狱”指掌管刑狱,“典州”指掌管一州事务。
- 藩: 本义指篱笆,引申为屏障、保卫。在政治地理上,“藩”指封建时代分封的属地或臣服的属国(藩国、藩属),也指重要的边疆地区或军事重镇(藩镇)。唐代的“藩镇”即指掌握地方军政大权的节度使辖区。
- 合义: “典藩”的核心含义即“掌管藩镇(或藩国)事务”。它通常指担任管理或镇守一方藩镇(尤其是具有军事防御职能的边疆重镇)的官职或职责。
-
历史语境与职官关联
- “典藩”一词多见于唐宋及以后的文献中,与节度使制度密切相关。节度使是唐代中期以后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权力极大,统领一镇(藩镇)的军、民、财政。担任节度使,即为“典藩”。
- 例如,《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中,描述官员被任命为某地节度使时,常用“出典藩镇”、“典某藩”等表述。宋代虽削弱了藩镇权力,但高级地方长官(如安抚使、经略使等)镇守重要边地或大郡,有时也沿用“典藩”的说法。
- 它强调的是对一方疆土(尤其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边疆或要地)的统辖、治理和保卫之责。
-
使用例证
- 史书中常见表述如:“某某以某官出典某藩”(某人以某官职身份出任某藩镇长官)。
- 文学作品或奏疏中也可能出现,如称颂某官员有“典藩之才”,意指其具备治理一方、镇守边疆的才能。
“典藩”是一个源于古代官制的词汇,主要指掌管、治理一方藩镇(军事重镇或边疆要地)的官职或职责。其核心在于“典”(掌管)与“藩”(藩镇/要地)的结合,体现了对特定战略区域军政事务的全面负责。该词具有鲜明的历史色彩,与现代常用词汇有较大区别。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1993):提供了“典”和“藩”的详尽释义及古代用例,是理解“典藩”词义的基础。
- 《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 (北京出版社,1994):详细解释了“节度使”、“藩镇”等与“典藩”直接相关的职官和制度背景。
- 《辞源》 (商务印书馆,修订版):收录了大量古汉语词汇和典故,对“典”、“藩”的古义及复合词的理解有重要参考价值。
- 《唐六典》、《宋史·职官志》等古代政书、史书: 提供了“典藩”一词使用的原始语境和具体官职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典藩”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具体用法区分:
一、作为成语(知识渊博的象征)
-
基本含义
由“典籍”和“藩属”组合而成,比喻知识渊博、才华出众的人。
- “典”指经典著作,“藩”原指属地,引申为广泛覆盖的领域。
- 常用于形容学者、作家等博学多才的人物,如“这位教授堪称典藩,通晓古今中外”。
-
起源与典故
源自《汉书·艺文志》,汉代学者杨雄因学问广博被称为“典藩”,后演变为成语。
二、作为动词短语(镇守地方)
部分文献中,“典藩”指官员被派遣镇守偏远地区,属历史行政术语。例如:
- 宋代文献记载“真宗令出典藩”(《孔氏谈苑》),即指派官员管理边疆。
- 此处“典”意为掌管,“藩”指边陲属地,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补充说明
需注意语境差异:
- 现代使用中,成语含义更常见,而“镇守地方”属历史用法,多出现于古籍引述。
- 权威字典(如《汉语大词典》)未收录“典藩”作为独立词条,建议结合具体文献判断其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或宋代史书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把都惭愤嘲慢怆囊等亲虭蟧东南雀飞放还奉陪匐伏官闲故作端庄汉阴诮号呶鸿慈花晨环拱秽亵慧雨呼天钥地假发狡数寄褐京口襟制扃绢济脱寄信快阁梁州列宁服丽娟铃箭牡丹花好﹐终须緑叶扶持片言折狱披视强盛拑击起膘清放睿泽善死沈迟神厉时式瞬心松桷太先生田阱苕华调匀铁浮图梯林听其言观其行酡红往体文赋五泰五一国际劳动节枭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