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禀应的意思、禀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禀应的解释

犹承应;遵从。《资治通鉴·后汉隐帝乾祐三年》:“仍詔 河 北兵甲钱穀,但见 郭威 文书立即稟应。”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禀应(bǐng yìng)是古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自然赋予的资质与外在环境的呼应,强调人与生俱来的特质与外界条件之间的内在关联。以下从词义、词源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禀:受之于天的本质

    “禀”本义指承受天賦的資質。《说文解字》释:“禀,賜穀也。从㐭从禾。”㐭(lǐn)为粮仓象形,引申为“天所赋予”之意。如《汉书·礼乐志》:“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

    来源:《说文解字注》释“禀”

  2. 应:外界的呼应

    “应”指回应、顺应。《周易·系辞上》云:“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强调内在与外在的互动。如《庄子·齐物论》:“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搆,日以心斗……其应也若响。”

    来源:《庄子·齐物论》

  3. 复合义:天赋与环境的契合

    “禀应”合指先天禀赋与外界条件的自然呼应。如《宋书·谢灵运传论》:“禀应四时,参差万态”,形容文才如四季变化般自然天成。


二、哲学与典籍中的深意

  1. 天人感应思想

    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认为人的性情、命运与天道相通(《春秋繁露·为人者天》)。禀应即此思想的微观体现,如王充《论衡·命义》:“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贱则贱。”

    来源:《春秋繁露》《论衡》

  2. 文学创作理论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以“禀应”喻创作灵感:“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强调作家才情与自然万象的共鸣。

    来源:《文心雕龙》


三、现代汉语中的演变

现代汉语中“禀应”已罕用,但“禀赋”(先天资质)、“应和”(呼应)等词保留其核心含义。古典语境中的哲学意涵,仍见于传统文化研究领域。


“禀应”融合了天赋资质的承受性(禀)与对外界的响应性(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观的词汇载体,强调内在本质与外在环境的动态统一。

网络扩展解释

“禀应”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一、基本含义

“禀应”指承应、遵从,强调对上级命令或意见的顺应与执行。例如《资治通鉴》中记载:“河北兵甲钱谷,但见郭威文书立即禀应”,即要求下属见到郭威的文书后必须立即遵从。


二、词语构成与延伸解释

  1. 单字解析

    • 禀:本义为“向上级报告”,如“禀报”“禀赋”;
    • 应:意为“回应”“顺从”,如“应答”“应承”。
      组合后,“禀应”体现“报告并遵从”的双重含义。
  2.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公文或历史文献中,表示对权威指令的服从,常见于军事、行政等领域。


三、历史出处与示例

《资治通鉴·后汉隐帝乾祐三年》中的记载是典型用例,强调对郭威文书的即刻执行,反映了该词在权力体系中的实际应用。


四、总结

“禀应”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较少,但在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其核心是“遵从上级”,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资治通鉴》原文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阿对璧除窗友当匹盗版嶝石点正定昏遁避二泉防合仿依过界黑点和弱欢盟祸世歼扑骄謇徼怨竟直劲刷踞见开快车揩名刻骨仇恨匡鼎解颐库收冷寂隆中布衣美号门户开放密蒙鸟汉槃涧篇语疲蹇品人潜意识清胄沙迳赏典设兵十失树胶淑善嘶哑所归锁口俗世俗事探兵体亮蹄尾同志退惊盌遂五辰武艺超群相形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