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ongenial]∶志趣相同;志向相同
自有国同志者在。——清· 林觉民《与妻书》
和他同志的多得很
(2) [friend]∶指志趣相同的人
乐得与二三同志,酒余饭饱,雨夕灯窗,同消寂寞。——《红楼梦》
四卿及同志。——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3) [comrade]∶为共同理想事业而奋斗的人,特指同一个政党的成员
党员同志
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
(4) [a form of address]∶某些国家人民彼此之间的通称
同志,你的帽子掉了
(1).志趣相同;志向相同。《国语·晋语四》:“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后汉书·卓茂传》:“初, 茂 与同县 孔休 、 陈留 蔡勋 、 安众 刘宣 、 楚国 龚胜 、 上党 鲍宣 六人同志,不仕 王莽 时,并名重当时。”《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妾久疏谈笑,亦有此心,郎君言及,足见同志耳。” 鲁迅 《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吃散发源于 何晏 ,和他同志的,有 王弼 和 夏侯玄 两个人,与 晏 同为服药的祖师。”
(2).指志趣相同的人。《周礼·地官·大司徒》“五曰联朋友” 汉 郑玄 注:“同志曰友。” 宋 叶适 《司农詹公墓志铭》:“公率同志请於 周丞相 ,反覆极论,责以变通之理。”《红楼梦》第一二○回:“乐得与二三同志,酒餘饭饱,雨夕灯窗,同消寂寞。”
(3).指为共同理想、事业而奋斗的人,特指同一个政党的成员。 黄葆桢 《杨哲商烈士悼歌》之五:“春秋大復仇九世,同志寥落谁商量。”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答托洛斯基派的信》:“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 中国 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十八章:“新加入的党员和团员,虽然在社里经常跟 剑平 四敏 一起工作,却不知道他俩是他们的同志。”
(4).同心人。指夫妻。 南朝 宋 鲍照 《代悲哉行》:“览物怀同志,如何復乖别。”
(5).指结为夫妇。《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舟人妄想能同志,一月空将新妇呼。”
(6).今用为彼此之间的通称。 胡采 《序<在和平的日子里>》:“我以为, 杜鹏程 同志就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如:同志,上火车站往哪儿走?7.犹同性。性质相同。 明 杨慎 《冶容诲淫》:“冶,销也。遇热则流,遇冷则合,与冰同志。”
“同志”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层含义,其词义随历史变迁而演变。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该词原指“志趣相同的人”,后衍生出更广泛的社会及政治意义。以下是具体解析:
传统语义
古代汉语中,“同志”强调志向与理念的契合。《国语·晋语四》记载“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指具有共同理想的人。东汉经学家郑玄注《礼记》时亦提及“同志,好友也”,体现人际交往中的志同道合关系。
近现代政治含义
20世纪初,“同志”成为革命团体内部互称的专有名词。孙中山在《总理遗嘱》中提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奠定其政治语境中的平等与团结内涵。中国共产党沿用此称谓,强调党员间的共同信仰与奋斗目标,如《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内互称“同志”。
社会泛化使用
新中国成立后,“同志”发展为全社会通用尊称,用于非特定人际关系,例如“司机同志”“服务员同志”。此用法见于195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纠正称呼问题的指示》,提倡消除旧社会等级称谓。
当代语义扩展
自20世纪90年代起,“同志”在部分语境中衍生为对性少数群体(LGBTQ+)的委婉指代。该含义未被传统词典收录,但在社会学领域得到学术关注,如李银河《中国同性恋研究》中论述了词义的社会文化演变。
“同志”一词的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中存在差异,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一、古代汉语中的本义
二、近现代政治语境中的演变
三、当代语义扩展
使用建议: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在正式场合或历史文献中多指志同道合者;涉及性少数群体时需注意表达场合的敏感性。
癹骫并载博士祭酒补品才伎长喟楚王宫宕轶丹叶道众雕菇底成独志发条富藏诰赠孤雏腐鼠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过眼河南坠子恒诰鸿函巨椟胡髥家约计酬及丁寄附积聚谲士蹶子课舡阬戮溘匝来料加工敛发谨饬链轮流化毛公鼎妙略磐石之固判析迫拶轻邈曲尽奇妙儒柔食不充肠实测是即是受气包双弓私办松帐听言团支书望祀五车书相连饷挽小廉下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