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儒释的意思、儒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儒释的解释

儒教和佛教。 唐 卢纶 《斅颜鲁公送挺赟归翠微寺》诗:“ 挺贇 惠学该儒释,袖有 颜 徐 真草跡。” 宋 陈善 《扪蝨新话·儒释迭为盛衰》:“吾以是知儒释二者,殆迭为盛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儒释是汉语中由"儒"与"释"组合而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析:

一、词源本义 "儒"本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说文解字》释为"术士之称",《汉语大词典》明确记载其特指"孔子创立的学派"(来源: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释"源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汉译简称,《佛学大辞典》载明其专指"佛教及其教义"(来源:中华书局《佛学大辞典》)。二字并列最早见于南北朝文献,如《南齐书》载"儒释兼综"的学术现象。

二、历史流变 在魏晋玄学影响下,儒释开始交融。唐代韩愈《原道》提出"儒释老之相訾"的论争,宋代程朱理学形成"援释入儒"的学术特征。明代王阳明《传习录》记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潮,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将"儒释"作为独立学术门类著录(来源:中华书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三、现代释义 当代《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儒家与佛教的并称",强调二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互补关系(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哲学家汤一介在《儒释道互补与中国文化心理结构》中指出,儒释交融塑造了中国"入世与出世平衡"的文化品格(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该词在语言应用中常构成"儒释交融""儒释会通"等固定搭配,《中国哲学史》将其列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典型例证(来源:人民出版社《中国哲学简史》)。

网络扩展解释

“儒释”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义

“儒释”指儒家学说与佛教思想的合称,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两大重要思想体系。其中:

二、历史背景与互动

  1. 文化融合: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后,儒释思想长期交融。例如唐代卢纶诗句“挺贇惠学该儒释”,体现了学者兼通两家的现象。
  2. 思想对比:宋代陈善提出“儒释二者,殆迭为盛衰”,反映了二者在历史中此消彼长的关系。儒家重社会伦理,佛教重精神解脱,形成互补与张力。

三、使用场景

  1. 学术讨论:用于比较儒佛思想差异,如熊十力提出“体用不二”论时曾批判总结儒释道各家。
  2. 文学表达:形容观点对立,如灵隐寺“儒释交融,谈禅论道”的描写。

四、延伸说明

需注意“儒释”与“儒释道”的区别:后者增加道家思想,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而“儒释”特指儒佛二元关系,在历史语境中常涉及文化碰撞与融合。

(注:如需进一步了解儒释思想的具体差异,可参考对三家精髓的对比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白艾保佑禀报弊俗捕机车轱辘话绸绸唇不离腮存在打旋得知凋兵发凡起例方本方重抚勉父析子荷狗后鬼点子顾重和鸣合资鸿翼瀤泽画面幻身降颜屈体恝情酒盌夸词枯伤莲华幕灵灯柳仪曹里院龙颜凤姿炉煅峍兀马虎母舰泥古拘方秾俊琼佩秋试屈彊取友三迁申停厮留死声啕气讼铃酸文假醋素刃棠树天咎条冰宛虹危惙微奸五门四关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