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刺的意思、三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刺的解释

(1). 周 代治理重案,必依次与群臣、群吏和百姓三等人反复计议,然后定罪判决,以示审慎。《周礼·秋官·司刺》:“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赞司寇听狱讼。壹刺曰讯羣臣,再刺曰讯羣吏,三刺曰讯万民。” 孙诒让 正义:“三刺者,问众以当杀与否,是刑与宥不可豫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刺者,达也。诗人讽刺,《周礼》三刺,事叙相违,若针之通结矣。”《隋书·刑法志》:“ 周王 立三刺以不滥,弘三宥以开物。”

(2).指三次察讯。《魏书·刑罚志》:“以五听求民情,八议以申之,三刺以审之。”

(3).谓击刺三次。《周礼·夏官·大司马》:“鼓戒三闋,车三发,徒三刺。” 郑玄 注:“鼓戒,戒攻敌,鼓一闋,车一转,徒一刺,三而止,象服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刺"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中的一个专有名词,特指周代审理重大疑难案件时所遵循的三道程序。其核心含义是通过三次讯问不同群体来确保判决公正,体现了早期司法中的慎刑思想和民主议罪原则。具体解释如下:


一、词语释义

三刺(sān cì)

指周代对重大案件进行三次讯问以定罪的司法程序。

出处:最早系统记载于儒家经典《周礼·秋官·小司寇》。


二、三道程序详解

根据《周礼》记载,"三刺"的具体步骤为:

  1. 讯群臣

    案件初审后,召集朝中百官参与评议,听取大臣意见。

  2. 讯群吏

    征询地方官吏(如乡大夫、州长等基层官员)的看法。

  3. 讯万民

    最后听取国都范围内民众的普遍意见,尤其是符合法定年龄者的观点。

目的:通过多层次、多群体的意见征询,确保判决符合"情理法"的统一,减少冤滥。


三、历史意义与影响


四、权威文献参考

  1. 《周礼注疏·秋官司寇》

    东汉郑玄注,唐代贾公彦疏。明确记载:"以三刺断庶民狱讼之中: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

  2. 《中国法制史》

    当代法学家王立民指出:"三刺制度是周代司法慎重的典型表现,通过群体决议降低误判风险。"(来源: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3. 《中国古代司法制度》

    学者张晋藩强调:"三刺程序将民意纳入司法,虽服务于宗法统治,但客观上开创了司法民主的先河。"(来源:法律出版社,2020年修订版)


五、现代价值

"三刺"虽为古制,但其蕴含的程序正义理念和多元参与机制,对当代司法公开、人民陪审员制度仍有启示意义,彰显中华法治文明的历史深度。

网络扩展解释

“三刺”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根据具体语境区分。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周代司法程序(法制概念)

指西周时期处理重大案件的审议流程,需依次征询三类群体的意见以确保审慎:

  1. 一刺:询问群臣意见;
  2. 二刺:听取群吏建议;
  3. 三刺:征求百姓看法。 最终综合三方意见定罪判决,体现“慎刑”理念()。

二、中医针灸技法

出自《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篇》,指分三层逐步刺入皮下的针法:

  1. 浅刺(卫分):驱逐体表阳邪,促进血气运行;
  2. 中刺(营分):疏导阴分邪气,至肌肉未达分肉;
  3. 深刺(谷气层):激发深层经气(谷气)以达到治疗效果()。

三、其他含义

  1. 军事操演:古代练兵中的三次击刺动作,象征制敌();
  2. 植物与饮品:青海地区三种多刺野生灌木(如白刺)及其果实制成的饮料()。

提示:若需了解某一具体领域(如中医或法制)的扩展内容,可参考对应来源文献进一步查阅。

别人正在浏览...

百年谐老拜天地班班奔头儿冰溜苍黎长法敕备齿数弛维迟疑未决黜放春霖黛螺丹款地方民族主义定义东山屐鸸鶓烦辱返我初服飞遯福德绵服帖抚养伽马射线梗莽古涩鸿都之事怀铅提椠花栲栳儿脚步羁虏景数进居枸酱巨匠叩勒两轮马表鸣髇怒涨品谊弃背倾栗青史传名奇挺去泰去甚山水意庶尹所向披靡天理不容跳墙蓦圈顽敌卫索无介夏采萧骚洗耳恭听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