竦削的意思、竦削的详细解释
竦削的解释
直立貌。 唐 李商隐 《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竦削正稠直,婀娜旋敷峯。”
词语分解
- 竦的解释 竦 ǒ 伸长脖子,提起脚跟站着:竦立。 恭敬,肃敬:“竦然异之”。 同“悚”。 笔画数:; 部首:立; 笔顺编号:
- 削的解释 削 ā 用刀切去或割去:削皮。削发(?)。刮削。削足适履(把脚削去一块来适应小鞋,喻迁就或勉强凑合)。 减少,删除:削剔。削职。削损。 像刀削过似的,一般形容陡峭或消瘦:削壁。削立(陡峭壁立)。瘦削。
专业解析
"竦削"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山势或物体形态的陡峭、高耸且如刀削般险峻的样子。它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和文学描绘色彩,常见于古典文学作品中对自然景观的刻画。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 字义分解
- 竦 (sǒng):
- 本义为伸长脖子、提起脚跟站立,表示恭敬或企盼(《说文解字》:敬也)。
- 引申义为高耸、耸立(《玉篇》:上也,高也)。这是“竦削”一词中采用的含义,强调物体向上挺拔、高而直立的姿态。来源:《说文解字》、《玉篇》。
- 削 (xuē):
- 本义指用刀斜着切去物体表层(《说文解字》:鞞也。一曰析也)。
- 引申义为陡峭、如刀削过般平直或锐利(《广雅·释诂》:削,减也。此处引申指形态的陡减)。在“竦削”中,形容山崖或物体侧面陡直、险峻,仿佛被巨大的刀斧劈削而成。来源:《说文解字》、《广雅》。
二、 合成词义
- 竦削 (sǒng xuē):
- 将“竦”的高耸直立之意与“削”的陡峭如削之意相结合。
- 形容山势、岩石、建筑等物体高耸入云,同时侧面陡峭险峻,如同被刀斧劈削过一般。
- 强调的是一种既高且陡、险峻异常、棱角分明、极具视觉压迫感的形态。
- 常用于描绘奇峰、绝壁、悬崖、孤石等自然景观,有时也用于形容人造建筑(如高塔、城楼)的峻拔之态。来源:综合《汉语大词典》、《辞源》等工具书释义。
三、 用法与语境
- 文学性强:“竦削”是一个书面语词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和形象性,多见于诗词、散文、游记等文体中,用于生动描绘壮丽或险要的自然风光。
- 描绘对象:主要用于形容具有垂直或接近垂直陡立面的高大物体,尤其是自然界中的山石地貌。
- 例1: “但见群峰竦削,直插云霄,令人望而生畏。”(描绘山峰)
- 例2: “江边竦削的崖壁,仿佛被巨斧劈开,蔚为壮观。”(描绘悬崖)
- 情感色彩:常带有雄奇、险峻、壮美、令人惊叹甚至敬畏的情感色彩。
四、 近义词与辨析
- 陡峭:强调坡度大,倾斜度大,使用范围更广,口语和书面语皆可。竦削则更强调在陡峭基础上的高耸感和如刀削般的锋利感,书面语色彩更浓。
- 峻峭/峭拔:与“竦削”意思非常接近,都形容山势高而陡。峻峭侧重险峻,峭拔侧重挺拔,竦削则同时融合了高耸、陡峭、如削三个意象,画面感更强。
- 嶙峋:主要形容山石突兀、重叠不平的样子,侧重于形态的参差起伏,而非特指高耸陡直。
五、 总结
“竦削”是一个极具画面感的汉语形容词,专用于描绘那些高耸入云、壁立千仞、陡峭如削的山峰、崖壁或类似形态的物体。它融合了“竦”的挺拔高耸和“削”的陡直险峻,在文学作品中能生动地传达出自然造物的雄奇险绝之美。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主要保留在书面语和文学创作中。来源:综合《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义及语用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竦削”是一个汉语词汇,其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 拼音:sǒng xuē
- 词义:形容物体直立、陡峭的形态,多用于描绘山石、树木等自然景物。
- 出处:唐代李商隐《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中“竦削正稠直,婀娜旋敷峯”一句,通过“竦削”与“婀娜”的对比,突出松树刚劲与柔美并存的姿态。
构成分析
- 单字解析
- 竦:本义为“恭敬”,引申为“高耸、直立”,如“竦峙”(耸立)。
- 削:此处并非“削减”之意,而是形容陡峭如刀削般的形态,如“削壁”。
两字组合后,强化了“直立且陡峭”的视觉特征。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典文学或书面语中,描述自然景观或具有类似形态的事物。例如:“山崖竦削,云雾缭绕其间。”
若需进一步探究该词在古诗词中的具体用法,可参考《李商隐诗集》相关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翺翺拔举宝籙保有闭境自守逼天材使策蹇驴差错辞华调梅定光牍尾凡碌根苗歌舞伎公股乖舛广运过零丁洋厈厈豪市涣诏昏淡货梯佳侠惊心吊魄鯨飲九重天考辨浪包搂老医少卜凌风舸笼捻绿林豪客俛啄逆数派分拍卖瓢杓撇脱铺摊起结榷厘容彩身年收瘗算画逃顿天市通文达理焞燿畏明委武五虚香癖小百货小小消肿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