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礼仪。《仪礼·士相见礼》:“宾对曰:‘某不以挚,不敢见。’主人对曰:‘某不足以习礼,敢固辞。’”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嗟佳人之信脩,羌习礼而明诗。”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造士者,成士也。能习礼而成其士也。” 清 吴荣光 《<吾学录>凡例》:“先师庙祭器、祭品、乐器、乐章,视他庙特加详载,俾习礼者得所攷据焉。”
“习礼”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解析:
“习礼”不仅指礼仪的学习,更强调通过实践将其转化为行为习惯,是中华文化中个人修养与社会规范的双重体现。其内涵从古至今一脉相承,尤其在儒家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如需进一步考证古籍原文,可查阅《仪礼》《洛神赋》等文献。
习礼是一个汉字词汇,由两个部分组成:习和礼。
习的拆分部首为丿,总共有四画。习的字义为学习、熟悉,表达了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掌握某种技能或知识的含义。
礼的拆分部首为礻,总共有九画。礼的字义为仪式、规范,代表着人际关系中的尊重和谦虚。
习礼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儒家文化。在儒家学说中,习礼指的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来熟悉并遵守社会规范和仪式。习礼被视为培养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在繁体字中,习礼的写法保持不变。
古时候中国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但习礼的古代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
例句:
他从小就被教导习礼,懂得如何与人相处。
习礼是一种儒家传统,通过学习礼仪来培养个人修养。
组词:学习、熟悉、仪式、规范
近义词:学礼、修礼、养成礼貌
反义词:忽视礼仪、不修边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