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服。填,通“ 镇 ”。《汉书·王莽传上》:“ 莽 非敢有它,但欲称摄以重其权,填服天下耳。” 宋 江休复 《江邻几杂志》:“説以神道设教填服戎心, 祥符 中所讲礼文悉起於此。”《资治通鉴·汉高帝七年》:“臣 光 曰:王者以仁义为丽,道德为威,未闻其以宫室填服天下也。”
谓杀戮降服者。填,通“ 殄 ”。《穀梁传·隐公五年》:“伐不踰时,战不逐奔,诛不填服。” 王引之 《经义述闻·春秋穀梁传》:“填读为殄,谓殄戮之也;不殄服,犹言不杀降也。作‘填’者,假借字耳。”
"填服"为古汉语复合词,需拆解为"填"与"服"进行训诂学解析。据《汉语大词典》记载:
一、从字形演变溯源,"填"本义为"充塞",《说文解字》释作"塞也",引申为强制镇压;"服"甲骨文象手按人屈服之形,本义为降服。二字合用时指通过武力压制使臣服,如《汉书·王莽传》载"匈奴称藩,百蛮填服"。
二、在词义发展脉络中,该词曾见于《资治通鉴》"四夷填服"等典籍,强调通过强力手段实现表面臣服,与"心服"形成语义对立。清代段玉裁注《说文》时特别指出:"填服者,外慑其威而未怀其德"。
三、现代汉语中该词已罕用,仅在研究古代文献时作为专业术语出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将其列为"历史词",建议在当代语境中改用"镇服""慑服"等近义词。
主要参考资料: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中华书局《古代汉语词典》(第3版)。
“填服”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不同文献和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指通过威慑或强力手段使他人服从。例如:
指对已投降或臣服的人进行诛杀。例如:
部分现代词典(如、3)将其解释为“才能出众,令人敬服”,但此用法缺乏古典文献支持,可能是现代误读或引申义,需谨慎使用。
建议在古文阅读中优先参考前两种释义,并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班汉北皿常会虫锼楚楚捣蛋凋霜动定都管遁音番官風雨晦暝分磔抚按钢条甘冽干挠狗宝卦爻过咎灏瀚狠闇黄妳滑台阍阀坚城贱息解甲倒戈近侧敬酒不吃吃罚酒康富抗洪酷意裂兆没了落冥旴摩厉以需内兄弟泮然偏徇屏风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贫衿锵訇千古一律清高倾命弃繻取代榷盐荣枯散散落落伤负视为至宝説闲话肃成晚些畏后生限绝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