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低偃仰貌。 明 汤显祖 《送袁沧州》诗:“动道桂枝青蹇偃,忽嘆兰丛翠凋歇。”
“蹇偃”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语,其含义在不同文献中存在细微差异,综合多个权威来源可得出以下解释:
核心释义
基本含义
指物体或景象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形态,常用于描述自然景物或建筑布局的层次感。例如明代汤显祖《送袁沧州》诗中“桂枝青蹇偃”一句,即以“蹇偃”形容桂枝高低交错的姿态。
延伸争议
部分非权威资料(如)将其解释为“行动迟缓、态度消极”,但此释义未见于权威古籍或词典,可能是对“偃蹇”(yǎn jiǎn,意为傲慢/困顿)的混淆。需注意两词读音与含义均不同。
使用建议
参考资料
可通过汉典、查字典等权威词典平台进一步查证原始出处。
《蹇偃》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蹩脚、蹦跳、跌倒或行走困难的样子。在古代,人们用它来形容行动不便或受伤的状态。
《蹇偃》这个词的部首是辶和身,分别代表了“走”和“身体”的意思。它的总笔画数是18个,其中辶部有5画,身部有13画。
《蹇偃》这个词的来源较为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在《诗经·鄘风·蹇蹇者行》中,有一句“蹇蹇者行”用来形容蹦跳行走。蹇和偃都是形容动作困难的字,后来结合在一起成为了一个词。
在繁体字中,蹇的写法较为繁复,其右侧多出一个部首足,形状类似于“趾”,而偃则保持不变。
在古代,蹇的写法有所不同。在《说文解字》中,蹇的形状是辶+尖,表示行走困难。偃的形状则是人体向下弯曲的样子。
1. 他的双腿骨折了,所以走路一瘸一拐,显得非常蹇偃。
2. 这个老人年纪大了,行动不便,步履蹇偃。
与《蹇偃》相关的组词有:蹒跚、踉跄、蹦跳、跌倒等。
与《蹇偃》近义的词语有:瘸、跛、拐、躲藏等。反义的词语可以是:畅通、轻盈、举止自如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