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敬酒。《梁书·简文帝纪》:“及 王伟 等进觴於帝曰:‘丞相以陛下忧愤既久,使臣上寿。’” 唐 裴铏 《传奇·崔炜》:“四女与 崔生 进觴谐謔,将晓告去。”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本末》:“﹝ 李木庵 总宪﹞命诸伶更番进觴,邀予品题。”
“进觞”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敬酒,常用于描述宴会或正式场合中的礼仪行为。以下是详细解析:
“进觞”字面意为“举杯敬酒”,特指在宴会中主人或宾客相互敬酒的行为,体现礼节与友好交流。例如《梁书·简文帝纪》提到:“王伟等进觞于帝”,即通过敬酒表达敬意。
“进觞”不仅是一种饮酒动作,更象征礼仪、祝福与社交联结。例如,在《诗经·鲁颂·饮羽》中,类似的敬酒行为被赋予庆典与和睦的寓意(注:此出处需结合《诗经》原文进一步考证)。
现代汉语中,“进觞”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历史题材作品中,用以还原传统礼仪场景。如需引用,建议结合具体语境说明其敬酒含义。
提示:如需更完整的文献例证,可参考《梁书》《桃花扇》等古籍原文。
《进觞》是指举杯敬酒,也可以指酒宴的意思。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进(jìn)和觞(shāng)。进的部首是辶,觞的部首是觜。进的笔画数为7画,觞的笔画数为11画。
《进觞》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吉日》:“觞斩既坎,以宴以嗛。”觞在这里指的是盛酒的器皿。在古代,人们在喜庆的场合会举行酒宴,用觞盛酒,然后举杯共饮。繁体字“進觴”也可表示这个词。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觞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中一个常见的写法是“觴”,由辶(辵)和部首觜组合而成。另一种写法是“觞”,由辶(辵)和部首觋组合而成。
1. 酒宴上,主人高举大觥,邀请客人一同进觞。
2. 他们举杯相邀,共同进觞,祝贺新婚夫妇幸福美满。
3. 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时刻,让我们举起觞杯,共同进觞吧。
进酒、觥筹交错、云集的杯觞、觥赋短长、盈觞、觥籌
敬酒、举杯、举觞、举盏
断绝、疏远、不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