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顺服。《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三年》:“ 冀 殷 既合, 沧 、 瀛 、 幽 、 定 自然弭服,唯 刘诞 黠 胡 或当乖拒,然非明公之敌。”
弭服(mǐ fú)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复合词,其含义需从构字本源和古典文献用例综合考释。
一、字义溯源
二、复合词解析 "弭服"属并列结构复合词,最早见于《汉书·王莽传》:"匈奴服匿,外夷弭服",结合上下文可解作"平息归顺"。现代《辞源》释为"平息而顺从",多用于描述武力威慑后的臣服状态,如军事文献中"弭服边患"的表述。
三、语用特征 该词多现于政论、史传类文本,具书面语体色彩。现代使用频率较低,《现代汉语词典》未单独收录,但在《军事大辞典》等专科辞书中仍作为历史词汇保留。其近义词包括"臣服""降服",反义词则有"叛乱""悖逆"等。
(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版;《辞源》第三版;《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2013版)
“弭服”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弭服(拼音:mǐ fú)意为顺服、服从,常用于描述地域或群体对权威的归顺。其核心语义是“平息矛盾后自然产生的顺从状态”。
《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三年》记载:“冀殷既合,沧、瀛、幽、定自然弭服”,意为冀州、殷州联合后,沧、瀛等四州自然归顺,仅剩刘诞部可能反抗,但不足为惧。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文言表述,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常见于涉及古代政治、军事关系的文本中。
可通过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进一步了解其演变及用例。
暗沙安重把拏敝人逼水不望猖悖查字法触礁楚舞从自待东大明宫丹巘耽欲地官地利剟除恶癖耳聋眼黑福界负亏附事改曲易调河煎后唐花绿头贱斥渐渍进点金口玉音鸡旗硿硿朗镜柳星张六族鸾车忙不迭玫陛民痡毗卢帽颇败乾恩荫桥箭累弦磬色启乞山夔声母诗库实相实证书合抒井他爹铜坑通力合作透视图忘忧物韡晔吴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