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治学泛览而不精。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自中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 刘孝标 注:“然则学广则难周,难周则识闇,故如显处视月。学寡则易覈,易覈则智明,故如牖中窥日也。”
“显处视月”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xiǎn chǔ shì yuè,其核心含义为比喻治学范围广泛但不够精深,强调广博与精专的对比。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成语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原文提到:
“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
刘孝标注解称:“学广则难周,难周则识闇,故如显处视月;学寡则易覈,易覈则智明,故如牖中窥日。”
意为:北方学者博览群书却难以深入(如开阔处看月,视野广但月光暗淡),南方学者学问专精但视野狭窄(如从窗中窥日,清晰却范围有限)。
核心比喻:
近义对比:
常与“牖中窥日”(专精但视野狭窄)对举,体现学问广博与精专的矛盾。
现代引申:
可用于批评泛泛而谈的学习方式,或提醒平衡广度与深度的重要性。
若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世说新语》原文或相关注解,以理解南北学术差异的历史背景。
《显处视月》是一句成语,意思是站在高处远望明月。这句成语寓意高处能够看到更远的事物,也象征远大的胸怀和追求。
成语《显处视月》的部首是「日」和「足」,具体的笔画数分别是4和7。
《显处视月》来源于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临安春雨初霁图高楼》:“显处愿隐相逢稀,凭高窗左视月西。百尺楼头临碧渚,此心吾与君相宜。”后来这句诗被抽取出来,成为独立的成语。
《顯處視月》是「显处视月」的繁体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显处视月”可以写作“顯處視月”,其中 “處”可以写作“处”,“視”可以写作“视”。
他爬上山顶,显处视月,心情愉快。
- 显贵:地位显赫的人,贵族。
- 显赫:声名显著,出众。
- 显明:显而易见。
- 处所:地方,场所。
- 临高望远
- 登高望远
- 远眺
- 近视:不能看远的眼睛问题。
- 次要:不重要的,次等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