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徒的意思、棍徒的详细解释
棍徒的解释
恶棍,无赖。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四折:“我如今放你去,若拿得这两个棍徒,将功折罪。”《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那 支助 是个棍徒,见 得贵 不肯引进自家,心中正在忿恨,却好有这个机会,便是生意上门。”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发各告示》:“或有无籍棍徒,指称本县亲友宗支,潜藏境内,招摇誆骗。”
词语分解
- 棍的解释 棍 ù 棒:棍子。棍术。棍棒。木棍。铁棍。 称坏人:恶棍。赌棍。 棍 ù 捆扎:“棍申椒与菌桂兮,赴江湖而沤之”。 古同“混”,混成。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 徒的解释 徒 ú 步行:徒步。徒涉。 空:徒手。 白白地:徒然。徒劳无益。 只;仅仅:家徒四壁。 从事学习的人:徒弟。徒工。学徒。师徒。 同一派系或信仰同一宗教的人:信徒。教徒。党徒。 人(多指坏人):匪徒。暴
专业解析
“棍徒”是汉语中一个具有贬义色彩的复合词,通常指代品行恶劣、行凶作恶的流氓或恶棍。该词由“棍”与“徒”两部分构成:
- “棍”在古汉语中可指代无赖、恶人,如《金瓶梅》中“棍骗”即指用欺诈手段作恶;
- “徒”原指同一类人,后引申为具有负面性质的人群,如“匪徒”“赌徒”。
词义解析(据《汉语大词典》):
- 本义:以暴力、欺诈等手段危害社会的无业游民,例如《水浒传》中形容泼皮牛二为“东京城内有名的棍徒”。
- 引申义:可泛指道德败坏、行为不端者,如清代小说《醒世姻缘传》用“棍徒”描写敲诈勒索的乡痞。
使用特点:
- 属旧时口语化词汇,现代多用于文学作品或方言;
- 近义词包括“恶棍”“地痞”“无赖”,但“棍徒”更强调群体属性及长期作恶的特点。
权威参考: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6卷第1123页;
- 《近代汉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年,第654页;
- 《水浒传》第四十四回人物描写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棍徒”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代恶棍、无赖或流氓,常用于形容品行恶劣、为非作歹的人。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核心含义:指无赖、恶棍,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强调其不务正业、欺压他人的行为。
- 发音:拼音为gùn tú,繁体写作“棍徒”。
2.历史与文学用例
- 元代戏曲:如元杂剧《李逵负荆》中提到“拿得这两个棍徒,将功折罪”,体现该词在古典文学中的使用。
- 明清小说:《警世通言》等作品中,常以“棍徒”形容市井中的诈骗、勒索之徒。
3.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流氓、地痞、恶棍、无赖汉。
- 反义词:正人君子、善士。
4.社会语境
- 负面形象:多用于描述社会底层中通过威胁、欺诈等手段牟利的人,如“棍徒勒索商家”等场景。
- 法律文书:清代《福惠全书》提到“无籍棍徒”,指称无固定职业的违法者。
5.现代使用
- 演变:随着时代变迁,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降低,但在描述传统故事或特定语境时仍会出现。
“棍徒”一词承载了浓厚的道德批判色彩,既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恶行的谴责,也展现了汉语词汇在历史语境中的动态演变。如需进一步了解古典用例,可参考《李逵负荆》《警世通言》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按名责实白墨班傅榜道曹禺蠢迪检柙雌絃怱次徂没当簿恶趣二程访戴仿徨風奇羹献悍士后档化整为零简别寋鄂肩随胶牙饧结牦獧利均土科差空子宽焦列巴圈灵方冒疾妙力摩托艇牵拉钦限气体气焰嚣张鹊厉曲圣趋时奉势人称代词柔刃鍒颖申约石坂石河子市失悦誓章数黑论白夙凋岁年索微逃杯猥陋伍老诬证狭瘠宪听下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