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诫勉的意思、诫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诫勉的解释

告诫勉励。《北史·僭伪附庸传·萧琮》:“及嗣位,帝赐以璽书,敦勉之。又赐 梁 之大臣璽书,诫勉之。”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诫勉”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jiè miǎn,主要含义为告诫勉励,常用于对存在轻微问题的干部进行教育管理。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诫勉”指通过谈话规诫、监督管理等方式,对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干部进行教育。其核心目的是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体现组织对干部的警示与激励双重作用。

二、性质与适用对象

  1. 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十二条,诫勉适用于存在轻微违纪违法行为的党员或公职人员,可免予政务处分。
  2. 适用场景
    包括但不限于:班子内部不团结、工作消极低效、组织纪律松散、存在苗头性廉政问题等。

三、实施流程与特点

  1. 流程
    通常分为三步:
    • 谈话规诫:由组织或纪检监察部门进行警示谈话;
    • 监督管理:制定整改措施并跟踪落实;
    • 跟踪考核:考核期一般为半年,期间需定期汇报改进情况。
  2. 双重属性
    兼具“诫”(严肃告诫)与“勉”(鼓励改进)的特点,强调教育与约束并重。

四、与其他措施的区别

诫勉与谈话提醒、批评教育等同属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但区别于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其后果轻于处分,但会影响评优评先,且需在考核期内完成整改。

五、历史渊源

该词最早见于《北史·僭伪附庸传》,记载隋帝赐书“诫勉”萧琮及梁国大臣,意为告诫与勉励并行。

总结

诫勉是一种兼具教育性和约束性的管理措施,适用于干部存在轻微问题但未达到处分标准的情形,旨在通过警示与帮扶结合,促进干部改进提升。如需完整法规或案例,可参考《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及纪检监察部门公开文件。

网络扩展解释二

诫勉

诫勉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警告、劝告或者告诫。这个词可以拆分为“讠”和“免”两个部首,共计9个笔画。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典文献中,如《尚书·刑书·县尹书》有“县尹诫勉”之说。在繁体字中,诫勉的写法和简体字保持一致。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据史书记载,在秦朝统一文字之前,汉字的形态和书写方式有很多。现代所见的汉字书法常见于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字体称为隶书。所以古代写诫勉的字体与现代略有不同。

以下是一些关于诫勉的例句:
1. 这是我父母给我的一封诫勉信,我将永远铭记他们的教诲。
2. 教师在班级会上给学生们进行了一番严厉的诫勉,希望他们能认真对待学业。

与诫勉相关的组词有:
1. 诫勉书:用于向某人发出诫勉或警告的书信。
2. 诫勉函:含有警告或劝告的信函。
3. 诫勉令:由上级机关下达的要求或指示,目的是向下级通知和警告。
4. 诫勉通知:用于向对方发出警告或劝告的通知。

与诫勉近义词有:
1. 告诫:指通过对方人告诉或警告,使对方警惕或规劝对方。
2. 劝告:指通过忠告、规劝或劝说,使对方觉悟、决心或行动起来。
3. 警告:指通过告诫、提醒或警示,使对方警觉或警惕。
4. 忠告:指忠诚地劝告、劝诫和规劝,希望对方听从。
5. 建议:指对某事、某人提出意见和主张。

与诫勉反义词有:
1. 鼓励:指通过支持、激励或勉励,使对方积极、有信心和动力。
2. 奖励:指基于对方的优秀表现、成绩或贡献,给予赞扬、荣誉或奖品。

别人正在浏览...

案奉扒拉筚窦鄙识不倍不老气残梦肠荒肠綫谗枉臭骂纯嘏赐策慈善搓板打哑谜惇史返初服分当垢泥观者如织龟灼花花绿绿黄鹂黄龙汤黄瑞洄壖椒杯胶清介鲸解职举柴槛泉乐喝喝累代连鷄令准骡脚茅茹目挑心招闹肚子趴趴凳朴斲批头棍三世一爨市曹施授收恤双尖説寡嘴暑气宋杜俗监铁心木肠驼毳五牛贤达小圣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