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螳蜋的意思、螳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螳蜋的解释

亦作“ 螳蠰 ”。亦作“螗蜋”。昆虫名。全身绿色或土黄色,头呈三角形,触角呈丝状,胸部细长,翅两对,前脚呈镰刀状。捕食害虫,对农业有益。卵块灰黄色,称螵蛸,产桑树上名桑螵蛸,可入药。《初学记》卷三十引 北齐 颜之推 《听鸣蝉》诗:“螗蜋翳下偏难见,翡翠竿头絶易惊。” 唐 元稹 《有酒》诗之五:“螗蜋虽怒谁尔惧?鶡旦虽啼谁尔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螳蜋是汉语中对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螳螂目昆虫的统称,其字形由“虫”部与“堂”“郎”组合而成,属于形声兼会意字。《汉语大词典》指出,“螳蜋”为“螳螂”的异体写法,特指前足呈镰刀状、头部呈三角形的捕食性昆虫,主要捕食蚜虫、蛾类幼虫等农林害虫。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释义,该物种具有以下特征:体色多为绿色或褐色,复眼发达,前胸细长,前足基节延长且具刺列,静止时常将前足举起呈祈祷状,故民间又称“祷告虫”。《中国昆虫志》记载,螳蜋属不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其卵鞘(螵蛸)可入药,具有安神定惊功效。

在传统文化中,《礼记·月令》有“仲夏之月,螳蜋生”的物候记录,印证了该物种在中国农耕文明观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辞海》生物卷强调,螳蜋作为天敌昆虫,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显著作用,其捕食行为被现代仿生学应用于机械臂设计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螳蜋”是螳螂的别称,属于昆虫纲螳螂目,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螳蜋是一种常见的捕食性昆虫,全身多为绿色或土黄色,头部呈三角形,前足特化为镰刀状,用于捕捉猎物。其名称中的“螳”字在《汉典》中明确指向这种昆虫,并提到“螳臂当车”的成语。

  2. 形态与习性
    螳蜋触角呈丝状,胸部细长,有两对翅,以捕食害虫为主,对农业有益。其卵块称为“螵蛸”,若产在桑树上则称“桑螵蛸”,可作中药材。

  3. 文化典故
    战国时期《庄子·人间世》记载了“螳臂当车”的典故,比喻不自量力。此外,《逸周书》将螳螂与节气物候相关联,体现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

  4. 别名与写法
    该词在古籍中亦写作“螳蠰”“螗蜋”等,属异体字现象。现代多统一为“螳螂”或“螳蜋”。

螳蜋既是生态链中的益虫,也是中华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昆虫,其名称、习性与历史记载均体现了生物特性与人文内涵的结合。

别人正在浏览...

八矢表生策勋禅斋冲谦丑饰楚绝冬至斗斛短线产品独园法堂霏红飞龙蜚鸟尽,良弓藏沸水冠簪欢嬿逭诛货房火离间壁间接税剿抚家赀金风玉露进入救全裾拘闚望狼荒冷板櫈六一国际儿童节立宪麋沸蚁动牛子腻顔帢切须请谳屈急取进取勘日内绳举十二钟师祁素罗索偶素馔太平引堂司陶犬瓦鸡桃夭柳媚田婆罗停晷土造网瘾伟妙乌拉夏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