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耳珰的意思、耳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耳珰的解释

(1).妇女的耳饰。《后汉书·舆服志下》:“珥,耳璫垂珠也。”《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衙官坐位刀离面,九姓行哀截耳璫。”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女饰》:“耳饰在妇人,大曰环,小曰耳塞;在女曰坠,古之所谓耳璫也。”

(2).卷耳、苍耳子的别名。 三国 吴 陆玑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上:“卷耳……叶清白色,似胡荽,白华,细茎,蔓生,可煮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正如妇人耳中璫,今或谓之耳璫草。”《诗·周南·卷耳》 唐 孔颖达 疏:“卷耳草,四月中生子,如妇人耳中璫,今或谓之耳璫。”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枲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耳珰是中国古代首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专指垂挂于耳垂的装饰物。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耳珰最初指“耳下垂珠”,后演变为穿耳佩戴的环形饰物,其形制包含坠饰、圆珰等多种样式,常见材质有玉、金、琉璃等。

从历史发展来看,耳珰在汉代已形成完整佩戴体系。《中国服饰史》指出,汉代女性将耳珰与髮簪组合使用,称为“簪珥”,既是身份象征,又具有“约束仪态”的礼制功能,佩戴时需将珰饰贯穿耳垂。考古发现方面,徐州北洞山汉墓出土的玻璃耳珰,实物呈束腰圆柱形,两端作喇叭口,印证了《后汉书·舆服志》中“珥,珰垂珠也”的形制描述。

在文化意象层面,《说文解字注》强调“珰”字从玉,本义为“华饰”,《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的记载,则赋予耳珰明月般皎洁的美学意境。需要说明的是,耳珰与现代耳环存在形制差异,前者需贯穿扩大的耳洞佩戴,这在《长沙马王堆汉墓研究》的耳饰复原报告中得到实物佐证。

网络扩展解释

“耳珰”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主要涉及古代服饰文化和植物学领域。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作为耳饰的“耳珰”

  1. 基本定义
    耳珰是古代妇女佩戴在耳垂上的装饰品,功能相当于现代的耳坠、耳钉或耳环。其外形呈收腰圆筒状,中心穿孔,两端或一端宽大如喇叭口,长度约2-3厘米,直径约1厘米,材质多为玉石或琉璃。

  2. 历史演变

    • 起源:佩戴耳珰的习俗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已有类似饰物。
    • 汉代流行:汉代成为妇女常见耳饰,部分文献提到其最初可能源自蛮夷习俗,后融入中原文化。
    • 佩戴方式:早期为穿耳式,后发展出簪珥式(用簪固定于发髻旁)和系挂式,不同阶层佩戴方式有别。
  3. 文化意义
    部分观点认为耳珰在汉魏时期具有约束女性行为的象征意义,可能通过佩戴方式传递礼教观念。


二、作为植物别名的“耳珰”

在植物学中,“耳珰”是卷耳和苍耳子的别称。这一用法最早见于三国时期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因植物果实形似耳饰而得名。


三、与其他耳饰的区别

耳珰与耳坠的主要差异在于款式:

(注:如需进一步了解耳饰演变或植物学考据,可参考、2、7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爱才怜弱雹布抱关执钥逼闷兵众璧气幨车常玩尘垢秕糠晨糚斥堠侈豫窗课传留畜愤垫球顿剑摇环阇婆达贰守烦缪改容更成贺鬼花圃秽贱解锡进呈旌盖景重屩鼻具人刻石联贴礼分巃嵸路向面貌明亮靡踪木偶片扑臕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去甲人心丧尽涉阅爽性黍饭漱润私越速戾陶砚套作体节歪货围剿瓮牖绳枢吻舌详覆仙人柱锡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