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珰的意思、耳珰的详细解释
耳珰的解释
(1).妇女的耳饰。《后汉书·舆服志下》:“珥,耳璫垂珠也。”《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衙官坐位刀离面,九姓行哀截耳璫。”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女饰》:“耳饰在妇人,大曰环,小曰耳塞;在女曰坠,古之所谓耳璫也。”
(2).卷耳、苍耳子的别名。 三国 吴 陆玑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上:“卷耳……叶清白色,似胡荽,白华,细茎,蔓生,可煮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正如妇人耳中璫,今或谓之耳璫草。”《诗·周南·卷耳》 唐 孔颖达 疏:“卷耳草,四月中生子,如妇人耳中璫,今或谓之耳璫。”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枲耳》。
词语分解
- 耳的解释 耳 ě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耳背(坕 )。耳垂。耳鬓厮磨(?)。耳穴。耳聪目明。耳濡目染。 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耳房。鼎耳。 听说:耳闻。耳软。耳顺
- 珰的解释 珰 (璫) ā 古代妇女戴在耳垂上的装饰品。 中国汉代武职宦官帽子的装饰品,后借指宦官。 屋椽头的装饰,即“瓦当”。 笔画数:; 部首:王;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耳珰”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主要涉及古代服饰文化和植物学领域。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作为耳饰的“耳珰”
-
基本定义
耳珰是古代妇女佩戴在耳垂上的装饰品,功能相当于现代的耳坠、耳钉或耳环。其外形呈收腰圆筒状,中心穿孔,两端或一端宽大如喇叭口,长度约2-3厘米,直径约1厘米,材质多为玉石或琉璃。
-
历史演变
- 起源:佩戴耳珰的习俗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已有类似饰物。
- 汉代流行:汉代成为妇女常见耳饰,部分文献提到其最初可能源自蛮夷习俗,后融入中原文化。
- 佩戴方式:早期为穿耳式,后发展出簪珥式(用簪固定于发髻旁)和系挂式,不同阶层佩戴方式有别。
-
文化意义
部分观点认为耳珰在汉魏时期具有约束女性行为的象征意义,可能通过佩戴方式传递礼教观念。
二、作为植物别名的“耳珰”
在植物学中,“耳珰”是卷耳和苍耳子的别称。这一用法最早见于三国时期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因植物果实形似耳饰而得名。
三、与其他耳饰的区别
耳珰与耳坠的主要差异在于款式:
- 耳珰为嵌入耳垂的筒状饰物,强调贴合感;
- 耳坠则指下垂的耳饰,强调悬垂动态。
(注:如需进一步了解耳饰演变或植物学考据,可参考、2、7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耳珰》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词语。根据汉字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可以将《耳珰》拆分为“耳”和“珰”,其中,“耳”是一个声旁部首,表示与耳朵相关的意义,“珰”则是一个形旁部首,表示与宝石宝珠有关。根据这些部首和笔画,可以初步了解《耳珰》这个词的基本意思。
《耳珰》一词的来源暂无准确的资料可以查询,推测可能是古代形容宝石或珠宝饰品嵌入耳饰的一种说法。特别是在古代宫廷文化中,珠宝耳饰是贵族妇女的重要装饰之一。所以从字义上来看,《耳珰》可能是指戴在耳朵上的珠宝。
在繁体字中,耳珰的书写方式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会与现代有所不同。虽然对于《耳珰》这个词的古代写法没有确凿的文献记载,但可以以常见的古代汉字书写风格为参考。例如,字形可能更加曲折,筆劃相對繁複。
以下是《耳珰》的例句:
1. 她佩戴着一对美丽的耳珰。
2. 这个耳珰材质精良,设计别致。
根据《耳珰》的字义,可以组合一些相关的词语。例如,耳环、珠宝、首饰等词汇。这些词汇都与耳饰或宝石有关,可以用来增加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耳珰》的近义词可能有耳坠、耳钉等,它们都是形容耳饰的词汇,可以用来替换《耳珰》以增加变化。
反义词方面,由于《耳珰》是指一种戴在耳朵上的饰品,所以其反义词可以是“无耳饰”或“耳朵空无一物”等词语。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满足你的需求,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