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前踕后的意思、跋前踕后的详细解释
跋前踕后的解释
同“ 跋胡疐尾 ”。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罗邺》:“而跋前踕后,絶域无聊,独奈其命薄何?”一本作“ 跋前疐后 ”。
词语分解
- 跋的解释 跋 á 翻山越岭:跋涉。 踩,践踏:跋前踬后(喻进退两难)。 文章或书籍正文后面的短文,说明写作经过、资料来源等与成书有关的情况:跋文。跋语。序跋。 笔画数:; 部首:足; 笔顺编号:
- 后的解释 后 (③后⑥後) ò 上古称君主:商之先后(先王)。 帝王的妻子:皇后。太后。 指空间在背面,反面的,与“前”相对:后窗户。后面。后学。后缀。后进。 时间较晚,与“先”相对:日后。后福。后期。 指次序
网络扩展解释
“跋前踕后”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á qián jié hòu,主要用于形容人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 字面含义:
“跋”指踩踏,“踕”通“疐”(zhì),意为绊倒。原指狼前进时踩到自己的颈肉,后退时又被尾巴绊倒,比喻行动时前后受阻,陷入困境。
- 引申义:
形容做事犹豫不决、进退维谷的状态,或因环境限制无法自由行动。
2. 出处与演变
- 最早来源:
出自《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后用“跋胡疐尾”比喻进退两难。
- 文献记载: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罗邺》中首次以“跋前踕后”表述,形容罗邺在仕途与理想间的挣扎。
3. 近义词与用法
- 近义词:
进退维谷、进退两难、左右为难。
-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个人在职场、生活或重大决策中受制于内外因素,难以抉择的状态。例如:
“项目预算削减,但客户要求更高,团队负责人跋前踕后,最终决定延期交付。”
4. 注意事项
- 字形变体:
该成语存在“跋前疐后”“跋前踬后”等写法,均为通假字或异体字现象,含义相同。
- 发音区别:
“踕”(jié)与“疐”(zhì)读音不同,需根据具体写法调整发音。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典故,可参考《唐才子传》《诗经》等文献,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跋前踕后是一个具有深刻含义的成语,在汉语中广泛使用。它指的是行走时小心谨慎,以避免发生意外事故。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词的详细信息。
跋前踕后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止”和“足”,而它的笔画数目为11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方式繁复且古朴,比如铭文等。在繁体字中,“跋前踕后”的写法与简体字保持一致。
下面是一些关于跋前踕后的例句:
1. 行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他总是跋前踕后,生怕摔倒。
2. 在工地上,工人们必须跋前踕后地移动,以确保自己的安全。
除了“跋前踕后”,还有一些类似的词汇可以用来描述谨慎行走,比如小心翼翼、举步艰难等等。此外,与跋前踕后相反的词汇则是粗心大意、鲁莽行事等。
希望以上所提供的内容对你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